丁爾文
據悉我市作家靜子的長篇散文《村莊史》獲第二屆蔡文姬文學獎,這是靜子獲得五店海內外散文獎提名獎后的又一次文學獎項。
蔡文姬是杞縣東漢時期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為了紀念東漢才女蔡文姬和繁榮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特由開封市文聯、杞縣縣委宣傳部和《大觀》雜志社聯合舉辦,河南文學院為指導單位,舉辦蔡文姬文學獎。 目前已經舉辦了兩屆。本屆文學獎共有全國各地6位散文、小說、詩歌作者獲獎。
靜子是我市一位多產且近年來獲獎頗豐的作家,是山西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主要在《北方文學》《山西文學》《福建文學》等雜志上發表,出版過《鄉村拾遺》《鑲嵌在記憶深處》等散文集。
靜子很少寫長篇散文,以短小精悍見長。他的散文多是散章,零零落落,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顆都有自己的特色。 靜子的散文猶如風味小吃,事物不大,意蘊頗濃。這些帶有鄉土特色的風物在他的筆下被打磨得細膩淡雅,甜香可口。雖說是鄉土散文,但靜子并沒有用鄉土語言來表達他的眷戀,相反用了富有詩意的悠長而嫻靜的筆調來描摹他所熱愛的一草一木。這讓他的文字產生了陌生化效果,事物是熟悉的,可距離卻仿佛很遙遠,猶如隔紗看花,朦朧的美。
評委是這樣評價靜子的《村莊史》:楊曉敏(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百花園》 《小小說選刊》總編輯):“在中國鄉村被城鎮化不斷蠶食,鄉村文明日趨衰落的今天,《村莊史》以宏大視角俯瞰鄉村文明的起源、興盛、式微,從鄉村發展的歷史到鄉村的空間布局,從鄉村山水風物到民俗風情人物,作者以飽滿的愛與激情,對自己曾經生活過的鄉村作了全方位的回顧與描寫。這的確是一部厚重的鄉村發展史,亦是中國無數個鄉村的縮影,是對遠逝的鄉村文明的祭奠,也是給未來的子孫后代留下的一份難得的記憶?!?/p>
王一川(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以散文方式書寫村莊歷史,寓理于情,可讀且可思。
南 ?丁(原河南省文聯主席、當代著名作):以桑干河畔的吳家洼為個案,敘述了農村百年來的變遷,有普泛意義。文字雖略長,也還耐讀。
還有一位評論家是這樣評價靜子的散文:
靜子“烹小鮮”的精神來營造他的散文氛圍,以濃郁的地方特色來呈現他的人文情懷。他在行文中體現了一種細碎的美,反復地吟詠他的田園夢。毫無疑問,他的夢是與農村現代化的夢背道而馳的,他守衛著他的精神家園,某種程度上說,他是“頑固不化”的,他在深化鄉土內涵的同時將現代元素一一屏蔽,將古老與寧靜,打造成白色的帆吻著藍色的水。因為他的根始終扎根在故鄉的故土之上,那原生態的肥沃土壤促進他的精神細胞漸次分裂,成長,開花,結果。他對人造的有機肥有一種鈍感,反感并排斥,他像嬰兒依戀母親般貪婪地吮吸故鄉的奶水?!澳鞘且环N感覺,就像睡意朦朧的嬰兒,迷迷糊糊中,依然分得出哪是母親的奶頭和奶水?!边@是一種割舍不掉的眷戀,人性的純真與美好全部蘊藏在這原始而質感的精神奶水之中,他既厭世憂郁,又渴求向往,他掙扎在城市剝離農村的發展矛盾中,以摯誠的呼喚與漸行漸遠有鄉村家園聯系,他有他的莫爾斯電碼,向遠方發出一陣陣神秘的電波,并從天空反射回來,敲打在他固執而敏感的心靈之上。這就是靜子,一個背離現代的,向田園皈依的麥田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