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豐
1
樸素已到了必須重新被世人理解和重視的日子。樸素就是樸素。樸素與浮夸、浮躁不共戴天,與單純、本色難舍難分。樸素,只會跳平平常常的慢四步舞,絕對走不出矯飾花心的狐步。樸素是荒野大湖里未被雕飾的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樸素還像本色純真、待人誠懇的阿里山姑娘。樸素是難得的簡單生活,更是高尚的綠色生活。樸素遠離了風雨躁動的非正當欲望。樸素促進了生活、事業和藝術的統一。樸素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諧。樸素是成功大業的根基。
國畫大師齊白石,曾在自寫大白菜圖上題:“先人作過三代農夫,方知得此根有真味。”而且,“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后代,以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種學問。甜味中略帶一種清苦味,其妙無窮。”(孫犁:《萊根》)
樸素,事實上就似吹自原野的自自然然的清風,也是與山野菜根滋味類似的東西,純正質樸之中,泛些兒淡淡的、類似素食主義式的清苦,教有心人回味那特有的況味。
2
不能不糾正地球村人對樸素認識的好些誤區。
我們曾經轟轟烈烈地提倡艱苦樸素。其實,真正的樸素,不一定都陷入艱苦之中。不艱苦時的樸素是自覺追尋的樸素,才是更為難得的樸素。惟心甘情愿的樸素,更加價值連城。艱苦時的樸素,乃不得不堅持的樸素。倘若艱苦時不樸素,就不可能走向理想、奪得勝利,盡管勝利的取得又并非僅僅依靠樸素。艱苦時的樸素,雖然光芒四射如同太陽,但卻總染有或多或少的紫色無奈。
現代世風,與樸素已甚不和諧。高車華屋,力追“時尚”。消費求高,排場奢華。浮囂世風,使人欲樸素已變得倍加困難。
專買專賣者難得樸素;投機取巧者難得樸素,官場沉浮者難于樸素。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官場作狀、虛飾冒進、聲色誘惑、假名偽實,仍每日每時地,纏你鬧你,誘逼你就像脫一件衣裳一樣脫離樸素。或許,人,只有“懂得看破功利社會怪現象而發出會心微笑”,才能辨識樸素之真諦吧。
3
人在本性上,其實是有享受樸素的天性的。
能夠享受樸素的人,才更能敬畏自然,更能體味人生的真諦,更能愜意地享受人生。清晨起來,或剛從戶外歸家,我都極喜歡穿半新半舊的衣裳,趿一雙休閑拖鞋,隨行隨坐,逍遙自適。如果老朋友風雨夜至,則炒上一兩碟菜,燙溫一壺酒,興情所至,海闊天空,陋室比酒樓更加盡興。讀山水,品古詩,賞名畫,論世情,似在自家之陋室更能琢磨出高貴的文化意味。至于夏日熏蒸,野風滿樓,則一壺清茗,慢斟細品,長消日月足矣。
我向往這樣一種生活:去偽跡,除金飾,少攀比,淡物欲,遠離紅紅綠綠的羈絆,謝絕枝枝蔓蔓的煩擾。如今,家居羊城郊野,面山思溪,假日閉戶,尤喜雨天,書房里清清靜靜地讀書,專心致志地作文,春華秋實,真感覺到生活在對我投桃報李,其樂無窮也。
縱觀人類歷史,那些淡泊物欲享受,向往自然,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皆是能夠真正享受樸素的人。與其說是他們懂得享受樸素,更能保持淡泊寧靜致遠的境界,毋寧說是崇高偉大的追求,使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了樸素生活。美國超驗主義作家梭羅樸素的生活方式,與他那在瓦爾登湖畔的耕讀生活,那簡單而又超人的追求,是那么和諧統一。環保主義者追求樸素生活的境界,不早已變成地球村崇高、和善的生活風景了么?
享受樸素,乃生態時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