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茹
摘 要:落葉松球果花蠅屬雙翅目花蠅科球果花蠅屬昆蟲,主要寄生于落葉松屬植物。該文從花蠅的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征以及落葉松球果花蠅在蟲蛹、幼蟲、成蟲的生長特點介紹了花蠅的發生規律,并根據其發生規律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技術。
關鍵詞:落葉松球果花蠅;發生規律;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3-96-02
落葉松具有生長速度快、材質優良以及適用范圍廣等優點,現已經成為速生豐產用材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自成立以來,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培育,經過多年的努力,森林覆蓋面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森林組成主要以落葉松、油松等樹種為主,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優質的木材資源。落葉松球果花蠅屬雙翅目花蠅科球果花蠅屬昆蟲,主要分布于黑龍江、遼寧、河北以及內蒙古等地區,主要寄生于落葉松屬植物上,危害落葉松的球果,嚴重者甚至導致落葉松種子顆粒無收。為了對落葉松球果花蠅進行有效的防治,木蘭圍場國有林場自2000年以來對該害蟲的生物學特性、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現將其報道如下,以期為廣大林業工作者提供參考。
1 形態特征
落葉松球果花蠅的卵為乳白色的長橢圓形,直徑約0.3~0.5mm、長1~1.6mm,一端略粗,中間稍有彎曲,表面具有六角形網狀紋路。幼蟲長約6~9mm,不透明且具有淡黃色的圓錐形;頭部尖銳并有一對黑色口鉤;腹部末端成截形,且截面上具有乳頭狀凸起7對,幼蟲成熟后下樹并在地表身體縮小化蛹。蛹為長3.0~5.5mm的長橢圓形,紅褐色,口鉤凹陷,前氣門、腹末氣門和突起依然可見。成蟲長約4~5mm,其形狀與家蠅相似,但是比家蠅瘦小,被粗剛毛,體為黑色,復眼為暗紅色,雌性兩復眼明顯分開,雄性兩復眼較為靠近;頭部觸角分為3節,其中第三節觸角為第二節1.5倍,且觸角忙光滑;成蟲背部和腹部呈塌扁狀,雌蟲腹部背面可見5節,雄蟲腹部背面可見6節;翅為淡褐色,足為黑色。
2 生物學特征
落葉松球果花蠅一般為1a或2a1代,成蟲以蛹的形式在地被物或者表土層中越冬,第二年的4月中下旬進行羽化,羽化時間一般為18~25d。成蟲一般是在白天陽光充足的時候進行活動,并以水滴、樹液和蚜蟲分泌物等為食,經過一段時間的營養補充后成蟲開始交尾產卵。落葉松球果花蠅的產卵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為散產卵,雌性成蟲利用產卵器將卵產在球果鱗片間,并將卵緊貼在2粒種胚上方的鱗片上。每個球果上一般產1~2粒卵,如果當年落葉松球果花蠅危害嚴重,每個球果上蟲卵可達5~6粒,嚴重者高達10粒。落葉松球果花蠅蟲卵經過7d的孵化為幼蟲,并以落葉松果細嫩的種胚喂食,隨著球果不斷生長,幼蟲開始鉆進種子內以種仁為食。幼蟲取食鉆蛀的隧道一般為茶褐色,并排出黃褐色粉末狀的糞便。在球果受害初期,球果無明顯外觀特征,但是到后期球果發育明顯受阻,與正常球果相比,其不僅體積小,且呈枯黃色。一般在6月中下旬幼蟲老熟,身軀開始縮短,并逐漸轉為淡黃色,遇雨水則隨水滑入地面并鉆入落葉層中,并經過2~3d時間的化蛹,但是蟲蛹大多數在樹冠投影范圍內。
3 發生規律和特點
3.1 蟲蛹的發生規律及特點 落葉松球果花蠅的蟲蛹一般在每年的5月上旬開始進行羽化并達到羽化盛期,至5月中下旬結束。蟲蛹羽化為成蟲一般在每天上午的7:00~9:00最多,蟲蛹羽化時多是在蛹殼的2~3節呈環狀裂開,隨后成蟲開始爬出蛹殼,并在枯枝葉的間隙進行靜復,剛羽化出來的成蟲為灰白色,翅不展開,并在羽化后30min開始爬行,且體色逐漸變黑,羽化4~5h后可以正常飛行。羽化后的成蟲在每天的清晨、傍晚以及晚上等低溫時會躲在枯枝落葉中,等到太陽出來天氣逐漸變暖后,成蟲會在地表面上的雜草上進行活動,等到上午10:00以后,這時的溫度較高,成蟲的活動范圍逐漸由底層轉移到樹冠,等到中午時,溫度達到最高,這也是落葉松球果花蠅成蟲最活躍的時候,等到下午4:00后,隨著溫度的降低,成蟲的活動范圍由樹冠逐漸轉移到底層。在日平均溫度超過10.5℃時,蟲蛹開始羽化,且落葉松球果花蠅的最佳活動溫度為15~23℃,花蠅一旦開始羽化,即便溫度開始降低,仍然繼續羽化。羽化完成的花蠅一般要進行2~3d的營養補充,待營養補充完成后即開始進行交尾。雌性花蠅的壽命一般為5~16d,雄性花蠅的壽命一般為4~14d,成蟲的羽化率一般為51%,羽化后雌雄比例一般為1∶0.8。
3.2 成蟲的發生規律及特點 花蠅成蟲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開始產卵,并在6月上旬產卵結束。成蟲產卵的時間一般從上午11:00開始,到下午15:00結束,并且在每天12:00~14:00溫度最高時產卵最多。落葉松球果花蠅為卵單產,其在一個球果上產卵完后會飛到另一球果上繼續產卵。一般一個球果上有1~2粒花蠅蟲卵,如果當年花蠅蟲害較為嚴重或者落葉松結果較少,一個球果上往往具有多個花蠅蟲卵,但是這些蟲卵不會產在同一個鱗片上,卵粒大小不等。在球果鱗片為完全展開時,花蠅產卵主要產在球果鱗片與苞片之間,上下直立,待球果鱗片完全展開后,花蠅卵往往直接產在鱗片上,產卵位置一般為2粒種子中間中上部。一個雌性花蠅可以產8~36粒蟲卵,雌雄花蠅可進行2~3次的交尾,花蠅卵的孵化率高達90%。
3.3 幼蟲的發生規律及特點 花蠅幼蟲一般在5月下旬開始孵化,并在6月上旬達到盛期,于6月中旬結束孵化。花蠅卵的孵化期的一般為5~7d,幼蟲孵化后立即鉆入鱗片基部,并以幼嫩種子為食。在苞鱗與鱗片之間孵化的幼蟲會穿過鱗片進入種子中,并以種子為食。隨著落葉松果實不斷的生長,等到種皮開始硬化后,幼蟲會在種皮上蛀一個小孔,然后鉆入種子內啃食種仁,待種仁吃完后沿原洞鉆出,并沿果軸螺旋向下或向上取食。自花蠅幼蟲孵化開始算起,在最初的10d受害的球果無明顯外部特征;在受害后期,因為幼蟲環繞果軸進行取食,導致果軸周邊輸導組織受到傷害,進而影響果實的生長,可見受害果實明顯小于正常果實,且顏色逐漸轉為黃色。隨著幼蟲不斷的生長,幼蟲在6月中下旬開始下樹化蛹,并且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化蛹達到盛期,7月中旬化蛹結束。老熟幼蟲下樹化蛹與當地降雨有著密切關系,幼蟲老熟后一般不會再繼續進食,如果天氣較為干旱,老熟幼蟲不會下樹化蛹,而是繼續留在球果內,待到降雨時,才會隨著雨水下樹落地,這是老熟幼蟲身體會縮短并于落地2d后開始化蛹。老熟幼蟲落地后其活動范圍不大,只能一般在距離樹干2m的范圍內進行活動,并將蛹置于落葉層下進行越冬,老熟幼苗化蛹率為88%,死亡率僅為12%。部分越冬蛹具有滯育性,即在化蛹后第2年不進行羽化,第3年進行羽化,越冬蛹的滯育率為22%。
4 防治技術
根據落葉松球果花蠅的生物學特征和發生規律,目前對此蟲害有效防治的主要方法有物理防治、營林防治和化學防治等。
4.1 物理防治 利用落葉松球果花蠅成蟲的趨波、趨光以及對特殊色、味趨向的特性對其進行誘殺,如利用花蠅成蟲的趨光性,使用頻震式殺蟲燈對其進行誘殺,每盞燈可對2~5.4hm2的落葉松進行防治;也可以利用花蠅對糖醋的趨光性對其進行誘殺。
4.2 營林防治 根據花蠅的生物學特性,花蠅蟲蛹主要在落葉層進行越冬,所以在每年冬季來臨清除母樹林和種子園的雜草和枯枝落葉,破壞花蠅蟲蛹的越冬環境,也可以結合中耕除草對土壤進行深翻,徹底破壞蟲蛹的越冬環境,對花蠅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
4.3 化學防治 研究表明,在花蠅孵化盛期前2~3d,采用干基注射40%氧樂果乳油原液可以殺死80%以上的花蠅。具體做法如下:根據落葉松樹胸徑的大小,在其上打上適量的孔,并注入適量的農藥,一般胸徑為6~10cm的落葉松打孔2~3個,并注入5~8mL的藥液,胸徑在10cm以上時,打孔4~5個,注入藥液9~15mL,打孔時應該斜向下45°進行打孔,孔深以見到木質部為宜,孔徑以0.8~1cm最佳,注藥后及時用黃泥進行封堵。
參考文獻
[1]張丹丹.大興安嶺地區落葉松球果花蠅的綜合治理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0.
[2]遲德富,孫凡,喬潤喜,等.落葉松球果花蠅的化學防治[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99,27(1):28-31.
[3]趙鐵良,孫江華,嚴善春,等.落葉松球果花蠅種團生物學特性與危害特點的補充[J].中國森林病蟲,2002,21(3):6-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