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
【摘要】人類借助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著語言的發展。一種文化中出現了新的需要,其語言就會相應做出反應,創造出新的詞匯,或從其他語言借用詞匯,或給已經存在的詞匯加上新的意義。有的語言學家把語言比作樹,把文化比作森林,認為如果只顧語言,不了解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就等于見樹不見林,很難完全理解和正確、得體地使用所學語言。
【關鍵詞】文化 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87-02
一、課程標準中的文化意識目標
為適應外語教學中對文化教學的要求,有教育部制定,并于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中,將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列入大綱?!稑藴省访鞔_指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而其中文化意識則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在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專辟“文化意識”一節,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具有“四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教師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策略
1.借助教材內容向學生滲透西方文化。
目前中小學使用的英語教材都經過專家仔細審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當代西方國家真實生活情景、文化背景,同時英語教材的編寫符合各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而課堂學習又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因此,借助教材內容不失實機地向學生滲透西方文化是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的一個好方法。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在學生用書的閱讀課文中介紹各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并在學生用書書后注釋或者教師教學用書中以背景知識的形式進一步補充相關話題材料,豐富文化知識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采用多點切入,整理歸類,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現象,注重跨文化導入,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適時適度地進行文化教學,這樣可使學生消除對英語格格不入的情緒和疏遠感,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他們盡快進入英語世界,用英語思維。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挖掘語篇中詞匯的文化內涵。
教師在教詞匯的時候可以適當講述詞匯來歷的小故事。例如ambition一詞,前綴ambi?鄄有“到處走動”的含義。古羅馬政治家為謀求一官半職,到處走動演講以爭取民眾選票,因而ambition有“志向、野心”的意思。同源詞ambulance(救護車)原義也是“到處走動”“流動醫院”的意思。再比如amuse一詞,Muse是希臘神話中掌管藝術的繆斯女神。Muse的藝術就是music,Muse收藏藝術品的地方就是museum。呈現詞匯的文化內涵,即可以使學生了解詞匯中蘊涵的文化內容,提高詞匯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通過了解詞源來記憶詞義,掌握利用構詞法猜測詞義的詞匯學習策略。
3.教師精選、補充文化背景知識,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
教師不能一味枯燥地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有時也可自己尋找資料來進行補充或替換,可以是錄音資料,也可以是視頻資料,通過真實而生動的情境來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Book 3 Unit 3中的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可以變錄音資料為電影場景片段,讓學生更直接地接觸電影原聲對白,對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發音區別有所體會,并對當時人們的衣著和社會風貌等有所了解。
4.鼓勵學生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觸和研究文化信息。
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如何讓學生有效地獲取信息?由于不同的文學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了不同文化現象的產生,因此要想了解外國語言的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也是一種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英文報紙、雜志、電臺及網站,幫助學生充分利用資源,擴展西方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如China Daily、21 Century、VOA Special English、CCTV 9的文化節目。
三、結語
教師應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改變文化教學方法,并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堅持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真正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呂良環.外語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張紅林.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