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化治理是信息化時代,在公民社會及第三部門興起背景下產生的全新的社會治理模式。在分析網絡化治理的內涵及特征、參與主體和各自作用以及網絡化治理實現所需的運行機制基礎上,提出常州科教城實現網絡化治理的六項關鍵因素。
【關鍵詞】網絡化治理 科教園區治理 模式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4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常州高職園區師資共享機制創新研究》(編號:2014SJD529)。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25-02
科教園區是指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由若干高校、科研機構以及高新企業等多種組織組成的共同體??平虉@區具有地理集中優勢、區域經濟優勢、創新資源優勢、科技政策優勢以及人才集聚優勢,對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大眾創業、推動產業升級以及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常州科教城(高等職業教育園區)啟動于2002年初,分為高教園區、科技園區和產業園區三部分。園區設立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員會負責實施綜合管理和協調服務,園區內現有常州大學一所本科院校、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5所高職院校,入駐了多個科技中介機構,建有20余個科研平臺。常州科教城按照“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統一規劃、市場運作”的思路組織建設,以“資源共享、集約發展、內外開放”的理念,初步探索了政府主導型科教園區的發展模式。
但是,面對信息化時代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快速變化的多樣化社會,政府治理難度不斷加大,需要更加高效、有適應能力的治理模式。采用網絡化治理模式,引入多元化的參與主體,創新常州科教園區治理機制,對優化園區的資源配資、促進園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網絡化治理的內涵及特征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浪潮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公民社會及第三部門的興起,在對新公共管理和治理理論的批判繼承基礎上,網絡化治理這一全新的社會治理模式應運而生。
在公共行政學意義上的網絡是指人與人、組織與組織或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網絡。這種關系意義上的網絡建立于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節點間的協作基礎上。
網絡化治理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戈德史密斯(Stephen Goldsmith)和洛伊特研究所的研究員威廉·D·埃格斯 (William D Eggers)于2004年提出。他們認為,網絡化治理是取代官僚制時代等級制政府管理的新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政府的核心職責在于組織各種資源以創造公共價值,政府的角色變革為一種公共價值的促動者,在具有現代政府特質的由多元組織、多級政府和多種部門組成的關系網中發揮作用。
綜合現有的研究,網絡化治理具有如下特征:1.建立在聯
結公共部門、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民的關系網絡基礎之上;2.具有多元化的主體;3.基于網絡成員的互信和平等協商運行;4.強調參與者的持續互動;5.參與者共享權力、風險和回報;6.以公共價值的實現為追求目標。
二、網絡化治理的主體及其作用
(一)政府部門
在網絡化治理模式中,政府不僅是與其他參與者平等的“有限參與者”,共同構成協作依存的網絡節點體系。同時,政府還處于“掌舵人”的角色,在治理變革中發揮引導者的“元治理”作用,提供制度機制上的安排,促進多元化主體共同治理。促使多元化參與者從戰略上凝聚共同愿景,以完善的監督機制和法律機制規范多元化主體行使權利,促使私營部門和非政府組織遵循公共倫理規范,防止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時的權力濫用。
(二)私營部門
私營部門基于與公共部門之間建立合作目的,共同在治理框架下參與公共物品及服務的供給。“公私伙伴關系”有助于改進公共部門的難題、改善公共服務、分擔權力及風險。公私部門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務的運作效率和資源配置模式。同時,政府部門應保持主導地位,轉換政府職能,發揮引導、激勵和監督作用。
(三)非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是獨立于政府和私營部門之外,為彌補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而崛起的現代社會的第三種力量。非政府組織凝聚社會公民的公共意愿,與政府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以制度性合作開展良性互動。非政府組織能夠協助政府探尋新型的合作路徑,以平等合作的方式,填充公共領域中政府管不到或管不好的問題領域。
三、網絡化治理的運行機制
網絡治理的順利實現,取決于是否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因此,需要構建如下機制以保障網絡治理的運行:
(一)多元化參與機制
通過制度化設計,促使治理網絡容納多種主體參與,參與主體共同完成公共政策制定、執行及反饋。政府需要在信任與協商的基礎上,爭取更多的專業化支持,增進私營部門、第三部門和公眾的理解。同時加強公正行政過程的權力監督,防止權力的濫用。
(二)互動機制
通過互動機制增進互動主體間的聯系,加強相互的影響。同時,互動機制可以在公平公開的準則下,在整合目標的導向下加強思想交流和資源交換,獲取相互間的理解與支持。在信息化時代,可以通過信息和共享平臺實現政府部門內部、政府部門與社會之間的聯結。
(三)信任機制
不同于官僚制治理模式依賴正式組織、以正式的命令為協調方式,以及市場化治理依靠市場化交易妥協式的協調。網絡治理中,網絡組織體系的運行依靠的是社會資本力量,其運行模式依賴的正是參與者之間的信任與合作。網絡治理正是網絡組織成員借助于信任等社會資本通過有效的協調取得集體行動的一致性而得以維系的。
(四)協商機制
網絡治理的進程不是自發完成的,需要民主協商的機制。協商機制可以保障參與主體間意志的充分表達,通過共同參與和討論,凝聚共識、分配利益。因此,協商是網絡治理的核心、基本目標。
四、常州科教城網絡化治理模式構建的關鍵因素
(一)理念為本、凝聚共識
常州科教城應立足于現有的“資源共享、集約發展、內外開放”的建設理念,由科教城管理委員會主導,組建信息化交流平臺,園區內高校、中介服務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共同參與,在互動協商的基礎上,找到各參與主體的“最大公約數”,建設以價值引領、共建共享、共擔風險收益的科教園區。并在尋找各自利益的過程上,尋求共同擔當的責任與使命。
(二)改革創新政府職能
改革科教園區政府部門的職能,從“劃槳人”轉變為“掌舵者”,避免包羅過多的公共事務。通過政策構建、機制建設、監督評價、撥款資助等手段,創新政府治理模式,打破全能政府主義,突破公共物品供給的政府壟斷。
(三)建立信息化互動平臺
互聯網時代的互動與協商方式,應借助信息化技術平臺手段實現。在政府電子政務平臺的基礎上,通過開放式的信息處理機制,共享基礎設施,打破政府部門內、政府部門與其他參與者之間“信息孤島”的狀況。同時,通過信息化平臺,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務。
(四)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
應積極培育第三部門的力量,從政策上、制度上給予相關組織發展空間,通過非政府組織整合其他參與者的共識,在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第三部門的有效的補充作用,支持公共政策的制定、促進公共事務的完成,為科教園區提供咨詢、監督和評價服務。
(五)引入私營部門提供公共產品
科教城管理委員會變革包攬式的園區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以“公私合作伙伴”的形式,建立獨立、透明、可問責、專業化的PPP項目工作機制和監管體系,在政府部門、投資者、社會公眾的共同透明監督下,利用信息技術,選取合適的建設運營項目,引入市場化機制完成。在項目建設中,平衡好投資者與公眾的利益關系,切實規范企業行為。本著非禁即入、公平公正競爭、互利共贏等原則,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園區維護等公共服務領域民間資本的引入,并給予政策激勵。
(六)構建常州科教城績效評價體系
設立相對獨立的績效評價機構,建立系統性的科教園區績效評價標準。以科教城管理委員會的審計部門為依托構建評價機構,以科教園區公共事務的參與者為評價對象,通過建立層次化的評價指標,全面評估科教園區設立的地位、發展方向及事務成效,重點加強對科教園區建設、公共資金利用情況、產學研一體化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效益的評價考核,通過績效評價監督公共權力運行,保障資金的效益,完善監督機制,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五、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常州科教城的初步發展成效和信息化時代治理困境,在分析網絡化治理理論的內涵、特征基礎上,通過對治理主體及其職能以及運行機制的分析,提出了常州科教城建立網絡化治理模式的若干關鍵因素,為提高科教園區資源配置效率,解決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充分調動多元主體在科教園區建設方面的作用,提出制度性設想。
參考文獻:
[1]曹叔亮.科教園區協同創新的模式組合與機制改革——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4(6):38-43.
[2]王明倫.政府主導: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模式之選擇——以常州高等職業教育園區為個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5):53-56.
[3]陳剩勇,于蘭蘭.網絡化治理:一種新的公共治理模式[J].政治學研究, 2012(02) :108-119.
[4]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著. 孫迎春譯.網絡化治理:公共部門的新形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
[5]田星亮.論網絡化治理的主體及其相互關系[J].學術界,2011(02): 160-163.
[6]劉偉,楊益哲.網絡治理:網絡社會視閾下治理范式躍遷的新愿景[J].晉陽學刊,2008(04): 15-20.
[7]黎群.公共管理理論范式的嬗變:從官僚制到網絡治理[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2(04):34-42.
作者簡介:
馬軍(1982-),男,江蘇省靖江市人,碩士,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職員、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