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東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07-01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那么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如何進行呢?結合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本人認為數學課堂教學應體現“五化”。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要貼近學生的現實,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活動經驗,以有利于學生的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當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富有生命,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致,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以有利于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與方法的過程。例如:在教學統計與概率時,教者先讓學生自行設計調查方法,了解本年級的同學是否喜歡某電視劇。并思考調查的結果適用于學校的全體同學嗎?適用于全地區的電視觀眾嗎?如果不適用,應當如何改進調查方法?學生積極努力尋找一個好的抽取樣本的方法,收集相關的數據,這樣把新知識建立在學生以有的生活情境中,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現實性,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區探究數學新知,同時也使學生深深的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學方式自主化。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自然融合的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必須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接受學習的方式,或者也可以通過自主探索等方式,掌握數學基礎應用知識,并借助自己的數學實踐活動,逐步形成技能。“數學學習自主化,讓學生在再創造中學習數學”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數學教學發展的目標。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樹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的教學意識,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把探索的空間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適時調控,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享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探求新知的樂趣,使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愉悅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利用公式證明15×15,25×25,……,95×95的運算規律時,教者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在第二學段的學習中已經發現的運算規律,觀察后引導學生猜想:若用字母a代表一個正整數,則會有怎樣的規律?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全身心的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動中,并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環節活動化。
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者不僅要重視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驗,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教學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從而促使學生能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素養不斷得到發展。例如:教者在教學根據性質對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類時,教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大膽的想象,并與學生合作做出實物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感受在不同的標準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性和思維的層次性。
四、教學設計開發化。
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是開發性的,開發性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應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一方面,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真正落實,依賴于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另一方面,教師要以平等、尊重的態度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發學生能共同探索,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在師生平等的條件下,提倡在教師的引導分享發現和探究成果。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和運用知識,開發每個學生的創造潛能,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教學內容設計具有開發性的問題,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學習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和探究的機會。例如:小麗去文具店買鉛筆和橡皮。鉛筆每支0.5元,橡皮每塊0.4元。小麗帶了2元錢,能買幾支鉛筆、幾塊橡皮?這是一個整數解的不等式問題,問題是開發性的,教者引導學生通過動筆列表具體計算,學會有數學的思維方式看待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火花,鼓勵學生積極探究,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教學評價情感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行為。評價應以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依據,體現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并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的情感,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評價,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記錄學生情感態度的情況,如: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情況、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他人合作情況及與同伴和老師交流情況等,教師用恰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反饋和指導,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高。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做到“五化”,才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才能逐步放手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的體驗的過程,教師只有放手,學生才能學會走,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成功的快樂,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