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童青林撰寫的《東北!東北!》一書,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從獨特的角度解讀東北這段耐人尋味的歷史。可以說,1931年以后的東北一直牽扯著中國人敏感的神經。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命運均系于此。讀懂東北,就讀懂了近代中國從衰敗走向復興的歷史。
【關鍵詞】 《東北!東北!》;東北抗戰;歷史真相
【作者單位】柔然,中共中央黨校。
1931至1945年,中國東北14年的歷史深刻影響著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國的命運。由童青林撰寫的《東北!東北!》一書,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從獨特的角度解讀東北這段耐人尋味的歷史。
一、探究九一八真相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沈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沈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馬君武先生寫的這首著名的《哀沈陽》,一度把少帥張學良推上了國內輿論的風口浪尖。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短短幾個月內東北大片國土淪喪,東北軍精銳不戰而撤回關內。究竟是誰向東北軍下達了不抵抗命令,從而輕易斷送了東北?當時,中國最高的軍事領袖是蔣介石,東北地區最高的軍政長官則是張學良。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在開往九江的軍艦上睡覺,張學良則在北平看戲。長期以來,人們把不抵抗的罪責歸咎于蔣介石,視其為民族罪人,口誅筆伐,這一切似乎已成歷史定論。
然而,張學良在晚年的回憶中坦承是自己下達了不抵抗命令,對斷送東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作者依據翔實的歷史資料,對東北地方當局和中央的關系、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不抵抗政策產生的思想根源和東北地方當局與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對事態的誤判做了詳盡的分析。
二、超越生命的極限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風起云涌,涌現大批抗日義勇軍。由于缺乏統一指揮,這些抗日武裝后來大部分煙消云散,能夠堅持下來的,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
抗戰時期,毛澤東在延安詢問曾任東北抗聯師長的陳龍,東北地區的游擊戰爭為何會出現嚴重困難的局面。陳龍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東北地區的氣候條件十分惡劣;二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的殖民統治是全方位的。由于東北地區冬季十分漫長,人煙稀少,惡劣的氣候條件嚴重限制了抗聯的活動和游擊戰爭的開展。在對敵斗爭中,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等抗聯領導人為了對付日偽軍的“討伐”和“圍剿”,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很多密營,為抗聯的補給提供保障。可惜由于叛徒的出賣,這些密營大部分被叛徒帶領日偽破壞了,致使抗聯戰士的衣食住行和彈藥補給出現嚴重困難。抗日聯軍兵力最多時不過三四萬人,而他們面對的敵人是日本侵略軍中最精銳的關東軍,關東軍兵力最多時達到90萬人,敵我兵力之懸殊和抗聯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正是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同敵人進行了殊死搏斗,涌現出像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冷云這樣的抗日英雄??孤撁媾R環境的惡劣程度甚至遠遠超過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許多人是真正的拋頭顱,灑熱血。如抗日英雄楊靖宇、趙尚志犧牲后被敵人割去頭顱示眾??梢哉f,東北抗聯超越了生命的極限,在冰天雪地中與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周旋14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最慘烈、最悲壯的一頁。
三、出賣民族利益的叛徒
日本侵占東北地區后,對東北實施了全方位的殖民統治,試圖把東北變為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北上進攻蘇聯的基地。因此,日本大肆經營東北,對東北地區進行武裝移民,建立了許多所謂的滿蒙開拓團;建立各級偽政權,對農村撤屯并村,以限制抗日武裝的活動;采取各種手段引誘抗日武裝中的不堅定分子叛變投敵。
在日偽的殘酷進攻下,部分抗聯武裝不得不退到蘇聯境內,不少高級將領變節投敵。如抗聯第一路軍的參謀長和師長相繼叛變投敵,并帶領日軍摧毀了楊靖宇設在深山中的100多座密營,賣身日偽“圍剿”抗聯,直接導致抗聯總司令楊靖宇遇難。抗日英雄趙尚志也因被漢奸特務出賣而犧牲。
抗聯第八軍軍長謝文東的叛變更是給抗日武裝造成了極大損害。為誘降謝文東,日本人極力善待和討好謝文東的母親與家人,在謝母去世后予以厚葬,并在謝文東投敵后帶他到日本東京拜見天皇和日本政要,甚至讓被謝文東擊斃的日軍將領家屬在謝文東面前惺惺作態,擺出一副既往不咎的姿態。日本人的這一招,最終擊破了謝文東的心理防線,從此他死心塌地投靠日偽,與人民為敵。這對瓦解東北軍民的抗日意志起了很壞的作用。
在烏斯渾河邊,冷云等八位女戰士巾幗不讓須眉,為掩護師長率主力部隊突圍,與日軍血戰到底,最后全部投進烏斯渾河殉國。然而,被她們掩護突圍的師長被日軍嚇破了膽,在八位女戰士投江后不久變節投敵。這些無恥的民族敗類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四、蘇聯出兵真相
蘇聯為什么要出兵中國東北?這一百多萬軍隊又是如何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往遠東地區?蘇軍撤退前將多少武器交給了中共軍隊?本書披露了其中的內幕。
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在雅爾塔召開,出席會議的有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會議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討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問題。2月8日,斯大林同羅斯福秘密討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問題。斯大林提出蘇聯出兵的條件,他說:“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得到滿足,我們將難以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么要參加對日作戰。”2月10日,莫洛托夫將斯大林關于蘇聯出兵的條件協定草案遞交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當天,斯大林同羅斯福再次會晤,對草案做了修改,形成正式文本。
西伯利亞鐵路本來是沙皇出于侵略中國的需要修建的。幾十年后,這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成為蘇聯向遠東地區運兵的大動脈。七十多萬蘇聯紅軍的調動,全靠這一條西伯利亞單軌鐵路。蘇聯把如此多的兵力、武器及其他作戰物資從9000至12000公里的歐洲戰場迅速調到遠東,而且沒有讓日軍覺察,這確實是一個讓世人驚嘆的奇跡。據統計,1945年5月至8月,蘇聯向遠東濱海地區和后貝加爾運去了136000節車皮的部隊和作戰物資;4月至9月,共發出火車1692列。一切準備就緒后,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紅軍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曾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蘇軍的打擊下,頃刻間灰飛煙滅。本書真實再現了蘇聯紅軍同日本關東軍的交戰場景,以及蘇聯紅軍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眼的悲壯場面。
蘇軍撤退前,將70萬關東軍的武器裝備交給了中共軍隊。據原八路軍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回憶,沈陽蘇軍曾將日本關東軍最大的武器倉庫——蘇家屯倉庫交給他們看管。他們打開倉庫后,發現里面的武器可以裝備幾十萬人,他們“先后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槍兩萬多支、輕重機槍一千挺,還有一百五十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野炮和山炮”。
五、國民黨在東北的敗局
在日本投降前后,東北成為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中共從關內抽調大批八路軍、新四軍出關,利用蘇聯出兵東北的有利條件,與國民黨爭奪東北。其實,從一開始國民黨在東北就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中共借助蘇聯紅軍占據東北的優勢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從蘇聯紅軍手中獲取了大批武器裝備,建立各級政權,并利用日本留在東北的技術人員開始籌建自己的空軍、炮兵和裝甲部隊。國民黨在日本投降前在東北沒有一兵一卒,從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地位。盡管國民黨依靠其主力部隊利用中共軍隊尚未熟悉運動戰的劣勢一度奪取東北大部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但國民黨自身的腐敗、缺乏群眾基礎、基層政權缺失這些先天不足已經注定了其在東北的敗局。
事實上,中共進入東北后,蘇聯的態度是游移不定的。蘇軍開始時甚至要求八路軍繳械,拒絕中共軍隊出關,高級將領盧冬生也遭搶劫的蘇軍槍殺。直到蘇聯意識到國共沖突已不可避免時,才開始武裝中共軍隊,將日本關東軍幾十萬人的武器裝備交給八路軍。這樣一來,中共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從一開始就在兵力、裝備、物資、供給上占盡優勢,遠非昔日的“小米加步槍”可比。加之雄踞東北,背靠蘇聯,林彪麾下的幾十萬大軍占盡先機,具備了同國民黨主力部隊一較高低的實力。解放戰爭的勝利始于東北,國民黨的潰敗也是始于東北。兩黨在東北的博弈事實上已經注定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敗局。
可以說,1931年以后的東北一直牽扯著中國人敏感的神經。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命運均系于此。讀懂東北,就讀懂了近代中國從衰敗走向復興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