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勇
豬瘟是一種危害性非常大的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高、傳播速度快,嚴重影響生豬養殖。加強豬瘟防控關鍵技術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國養豬產業龐大,生豬、豬肉制品需求量非常高,但豬瘟對豬肉制品加工、生豬養殖帶來極大困擾。鑒于此,本文對豬瘟防控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以期能促進養豬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1 豬瘟的發病特點
豬瘟是豬瘟病毒導致的高度接觸性、熱性、急性傳染疾病,該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是嚴重危害生豬養殖的重要疾病類型。該病春夏秋冬均可發生,不同品種、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豬都易感染。該病潛伏期為5-7d,結合臨床癥狀可分為最急性類型(病豬體溫急速上升至42℃,直至死亡)、急性類型(病豬食欲減退、被毛粗亂、精神萎靡、行走搖晃、腹股溝淋巴腫大、多處皮膚黏膜出血點、先便秘后水樣稀便、嘔吐等)、慢性類型以及溫和型。病豬是豬瘟的主要傳染源,主要經呼吸道黏膜、口腔黏膜以及扁桃體感染。
2 我國豬瘟的流行現狀
2.1 病因復雜
感染豬瘟的主要是抗病毒能力差、免疫能力低的幼齡豬,進而大面積散發病毒。在病毒散發過程中,不同病毒合并感染,病毒種類越來越多.致使發病因素錯綜復雜。
2.2 流行無規律性
豬瘟主要呈散發狀流行,由點到面、迅速蔓延,無一定規律可循。一旦發生豬瘟,將會從疫區迅速擴散到他區,進而導致生豬養殖出現大面積死亡,且很難有效控制。豬瘟流行無規律,給豬瘟防控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2.3 疫苗效果不顯著
優良的豬瘟疫苗可有效控制豬瘟病毒傳播。但在實踐應用情況看來,我國豬瘟疫苗效果不佳,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這主要是因為病毒復制且變化速度快,疫苗研制無法跟上病毒發展速度。
3 豬瘟防控關鍵技術探究
3.1 規范豬免疫程序
C株是目前來說最好的豬瘟疫苗,但不同廠家的疫苗質量存在較大差別,新形勢下,必須全面提高疫苗質量,強化疫苗質量監管力度。首先,全面提升豬瘟疫苗質量標準體系。與歐盟等多家豬瘟疫苗相比,我國豬瘟疫苗質量差,只有歐盟指標的1/4。筆者建議,將150RID標準提高到400RID。其次,強化疫苗外源性污染檢查力度,全面提高疫苗質量。我國部分廠家的豬瘟疫苗依舊存在一定的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支原體感染等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疫苗外源性污染檢查力度,有效避免不合格疫苗流入市場。
要想獲得良好的疫苗效果,必須規范豬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應結合自身豬場實際情況。老疫區可選擇超免方式;非疫區仔豬25日齡應接受首次免疫,60日齡強化免疫。新出生的仔豬可選擇零時免疫方法,即豬出生之后、未開奶前,注射1.0~1.5mL豬瘟疫苗,注射后1h,再進行喂奶。仔豬45日齡,二次免疫注射豬瘟疫苗。種公豬、種母豬每半年需注射一起豬瘟疫苗,每次3mL。也可在豬配種前進行豬瘟疫苗注射,但需注意,妊娠前期40d內避免注射豬瘟疫苗,預防造成仔豬隱性胎盤感染。
3.2 逐步實施豬瘟凈化策略
目前,國家已經將豬瘟列入疫病清除行列,且近年來,我國豬瘟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已具備實施凈化標準。但我國豬群隱性感染病毒較為廣泛,內源性、外源性疫情比較普遍,豬瘟仍會在一定時間內存在。因此,必須站在國家層面上制定豬瘟凈化策略,并逐步實施,以期清除豬瘟疫情。
3.3 加強對豬瘟病原、抗體檢測力度
豬群接種豬瘟疫苗后,應加強抗體檢測力度,從而全面掌握免疫效果。針對檢測結果,對未產生抗體或抗體水平較低的豬群實施二次免疫。若二次免疫后仍未產生有效抗體,則視為免疫耐受或先天性感染,必須堅決淘汰。另外,還可將檢測結果作為免疫程序調整的重要依據。在選擇監測樣品時,應綜合考慮生豬數量、檢測方式的面感性、當地豬瘟病毒流行情況等因素,進行科學選擇。豬瘟病毒的檢查監測方式比較多,例如,熒光RT-PCR方法、套式RT-PCR方法、間接血凝試驗、抗原捕獲ELISA等。前兩種檢測方式均可高特異性、準確檢出豬瘟病原,大幅度降低病毒感染幾率。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流行毒株的病原檢測力度。一方面要及時掌握疫苗變異情況,一方面又要高度關注新毒株流行。野毒株與豬瘟疫苗兩者存在一定平衡關系,如果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打破,將會導致豬瘟暴發。
3.4 強化豬場衛生防疫工作
強化豬場衛生防疫工作,定期進行防疫消毒管理。并做好豬藍耳病、口蹄疫等疾病防疫工作。科學養殖,預防養殖不當導致的疫病。提倡“自繁自養”,預防出現流行性疾病。與此同時,強化外來種豬檢疫管理力度。對于必須引進的種豬,需隔離10d,并進行豬瘟免疫工作。觀察3周無異常之后,方可混群。
綜上,隨著養豬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豬瘟防控工作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新形勢下,必須了解豬瘟流行情況,結合豬瘟特點針對性提出解決對策,并將各項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