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紅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12-01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是對生活的概括和提升,但是數學教材中呈現的數學知識,一般都是以結論的形式出現的靜態的數學知識,缺少完整的知識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動態的思維過程。這就給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數學教學中需要創設一個與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聯系緊密的生活情境來輔助教學,特別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幫助他們在課堂中以“生活化”呈現教學內容,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們知道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課堂中以“生活化”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然而,新課程下的一些數學課,情境只是為創設而創設,只圖表面熱鬧,有的甚至成了說話課,夾雜了太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了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而缺乏貼近生活的情境創設。
我在多年的一年級教學中,有這樣的體會:如在教學《求未知加數》時,教師可以創設“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教師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教師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教師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我認為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在認識《人民幣》的情境設計,有位教師是這樣在一年級教學中進行情境設計:
教師說:昨晚,小明給在上海念大學的表哥寫了一封信,他需要什么呢?
生1:他需要坐火車去上海。
生2:不,坐飛機比較快。
生3:打個電話就可以。
教師急了,小明還要上學,他準備把信寄出去,需要什么呢?接著,有學生回答要知道地址的,還有回答要信封的,有的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根本就不知道寄信需要什么?終于有一位學生回答出需要郵票,老師象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一樣趕緊追問:“一張郵票多少錢?”學生回答:“8角。”于是,教師點出正題:“那么8角錢可以怎么拿呢?”說了那么多,教師就是讓學生思考8角錢可以怎么拿!這些情境創設的盲目性不但沖淡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而且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因此,教師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時,必須考慮到情境創設要貼近生活的情境才能體現有效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掌握,反之必然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