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惠 韋岸
【摘要】本文通過對小學生個體心理特點、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設置特征的探析,綜合“情境-問題”的學習基本模式,提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如何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為進一步完善小學數學教學組織提供佐證。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情境 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16-02
1.引言
心理學觀點認為,“情境”是個體活動時與之相關的周圍情況的綜合,是一種社會環境與主體資源交互的信息傳遞背景與來源。教學情境包括了“情”和“境”兩個內涵。“情”指師生之間互動的情緒情感氛圍,如學生對知識信息的態度、興趣,對教師評價等;“境”指組織教學活動的各種物理環境,如教室環境、溫度、教具等。教學情境的最大作用是實現了一種信息交換的內外環境條件。從目標上看,是用師生兩種社會角色的交流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傳輸與接受,從個體上看,是學生內部知識結構平衡狀態的打破、重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對象是6-12歲的兒童,有著與其他年齡階段不同的個體心理行為特征,數學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更多的偏向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培養。在新課改后,有學者驗證了“設置數學情境”、“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注重數學應用”的“情境-問題”數學教學基本模式,并進一步對情境-問題作出精細闡述,將情境的設置與數學問題的提出聯系起來,但此類研究更多的放在情境-問題聯系理論上的探究,沒有詳細解說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的機制和影響因素。本文從教學情境方面入手,考查在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問題教學模式中,如何設置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提出情境,為小學數學“情境-問題”教學模式做出理論補充。
2.小學數學教學的“情”“境”特征
2.1小學師生個體學習心理特征。小學生的年齡階段在6-12歲之間,屬于心理學上的兒童期,個體的學習方式是從直接經驗向間接經驗的轉化階段,是一種學習方法掌握的階段,尤其對于數學而言,從實際問題到符號運算是一種跨越,從對世界客觀事物的直觀描述到符號替代是方法的更迭;從思維發展上看,是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化,且形成了“守恒”的思維觀,具備了物質世界完整性的認識,這在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而對于教師而言,師生互動是主要的學習交流方法,由于身體發育以及生活知識、理論知識的重構影響,小學生的認知觀念不斷的破碎、重構,體現為矛盾的不斷建立和消亡。因此,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強調耐心、細心和關心,以及良好的動機興趣培養,且小學教師是職業倦怠較為高發的群體,容易出現低成就感、人格解體等問題,這在教學工作中尤為要注意。
2.2 小學數學“問題提出”特征。根據“情境-理論”的教學模型,在小學數學教學組織中,最為重要的形式就是“問題提出”,一個成功的數學問題提出,必然包含了對數學形式的充分理解和學生對數學內容接受性上的深刻把握。“問題”是什么?結構上是給定狀態、目標狀態以及狀態改變的障礙;形式上是一種數學語言的描述,包含文字、運算符號、圖表之類的信息;而內容上則是已掌握的數學體系知識和已有的數學思維經驗模式。因此,從結構上、形式上、內容上都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的提出實質上是受到了個體已有經驗、接受信息的模式以及所欲達到目標的差異所決定的。從這個層面上看,小學數學要成功的組織教育的,必然要在個體心理行為的特征基礎上,結合問題的提出特征綜合考慮,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2.3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設置。結合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師生個體心理特征以及小學數學教育組織相關機理,可以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從個體的學習過程而言,包含了對問題的分析過程、理解過程、表達過程、解決過程、應用過程四個方面。實質上,也是通過數學符號的運用達到對基本問題的理解、發現和反思的效果。“情”的重點在于教師設置一個號的信息交流氛圍,主要包括1)給定狀態的起點,應當包括了個體已經掌握的知識;2)目標狀態的終點,應當是在學生個體知識接受的最近發展區;3)障礙設置上應當為學生可以通過大部分已有知識和部分教師傳授的方法予以解決:4)在設置形式上應當注重以具體問題為導向,以圖形和文字符號為優先的原則,并輔以數學符號的解說,通過復述、反復練習等強化方法加深學生個體對數學符號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
3.小學數學教學的“情”“境”建立方法
(1)充分考慮小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點,情境設置應當以形象思維為主,如在設置問題時,注重語言的描述、實際生活案例提出、符號、圖表的運用等。
(2)加強教師的個人素質培養。數學本身是客觀事物的抽象描述,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了邏輯理性的思考,勢必給學生帶來枯燥、乏味的學習感覺。在設置學習情境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掌握的生活知識,避免老套、過于高標準兩極化的提問方式,在實際案例中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情感交流中,應當以鼓勵、支持、耐心的講解為主要手段,充分激發和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應予以批評和打擊。
(3)加強教學形式與內容的配比。本文認為小學數學的教學既要充分考慮到內容的設置問題,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的流程特點。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分析-發現-解決-應用是環環相扣,在每一個步驟當中都需要精心的設置內容。在充分考慮個體心理特點的前提下,本文認為,分析問題的過程應當充分結合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這部分的內容應當占據課堂教學的50%以上,因為,良好的教學必然依托牢固的知識基礎,對問題的理解;在發現過程中,應當注重教師的個人素質,其中好奇心以及探求欲是重點,教師的功能在于引導學生去發現擬要解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階段,教師的作用在于創設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氛圍,提供已有知識的梳理結果,充分發揮同伴關系的作用,如實施項目教學,團隊合作等;在應用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生活提出課后練習的方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復習和預習。
參考文獻:
[1]呂傳漢,汪秉彝.再論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的數學學習[J].數學教育學報,2002,11(4):72-76
[2]夏小剛,汪秉彝.數學情境的創設與數學問題的提出[J].數學教育雪豹,2003,12(1):29-32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民族出版社,2011:2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