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綺

摘 要:民族主題是現代時裝設計最重要的設計主題之一,從屬于民族主題的中國主題設計更是在最近國內外時裝設計界大行其道。本文通過選取當今時裝界最強勢的品牌之一Chanel作為典型案例,以它的兩個高級工坊系列作為樣本,分析服裝藝術中民族主題的運用。對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設計師更好地把握民族主題的設計方法。
民族主題是服裝藝術中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中國主題設計從屬于民族主題設計,法國人專門為“中國風”創造出了單詞chinoiserie,作為中國人更愿意將“中國風”單獨出來進行分析和討論,“中國風格”對于當代國人的服裝設計有著實際的現實意義。
一、民族主題及其運用的現實意義
民族主題,顧名思義,即帶有突出民族風格的設計主題。該主題的設計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為對本民族傳統服飾的懷舊,即“復古風貌”式設計,二是對非本地域的其他民族地域傳統的再詮釋的“少數民族風貌”式設計。通常所說的民族主題為后一種,即狹義的少數民族主題設計。
有人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話不無道理。特別是在全球化趨勢愈來愈明顯的今天,存留一絲民族血脈,設計才會與眾不同。而這種珍貴性在時裝界尤為突出。由于歷史的原因,20世紀上半葉,西式服裝已經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得以普及,這對許多國家民族的傳統服裝造成了很大沖擊。如何將這些民族文化保留傳統并且融入創新,如何將民族風格運用到現實設計中去,做到與當下時尚潮流完美融合,不只是中國的時裝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更是世界范圍內的時裝設計師都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話題。
現在所說的民族主題設計,也被理解成民族元素的綜合運用。但民族主題的設計不止于民族元素的運用,尤其是在本民族設計師進行設計的時候。舉個典型的例子,20世紀70年代日本設計師的崛起,不論是三宅一生,還是高田賢三,他們被譽為日本民族設計師,這并非是因為他們使用了多少日本的民族“元素”,他們是真正在設計上有別于西方設計師的,是他們將一種東方的哲學觀推向了世界的時裝舞臺,將本民族主題設計提到了精神高度。當然,想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商業的助推力量也是不可缺少的。而日本服裝設計師在設計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對本民族文化進行深層探索,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其他國家的設計師借鑒學習的。在如何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性并與世界接軌的問題上,日本設計不失為一個參考的好樣本。
因此,在進行民族主題服裝設計時,需要每個設計師努力地去深入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只有將本民族的風格融入時裝設計,真正的民族精神才可以得到鮮活的延續。這也是這個時代每個民族設計師的責任。
二、中國主題及其運用的現實意義
“中國風(Chinoiserie)”源自于法語,它是在討論到具有中國元素設計作品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匯。這種所謂的中國風在18世紀中期歐洲藝術的各個方面達到鼎盛。它摻雜著西方傳統的審美情趣,涉及各類手工藝及設計產品。它也表現于紡織品紋樣、服裝款式和色彩。在其后的西方藝術中,“中國風”泛指一種追求中國情調的藝術風格,較常見于繪畫和裝飾等方面。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經濟水平的提高,近些年來,西方時裝界開始頻繁地把目光投向中國。“中國風”的主題又一次得到了重視。但對中國人來說,這種所謂的“中國風”很可能是不切實際的,甚至荒誕可笑的。因為那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國”,夾雜著各種混合的東方氣質。雖然它是有些許中國元素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種游離的、靈動的混合風格而非純粹的中國風。這種混合風格,若是被西方人使用,在中國人看來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設計者換做是典型的中國人,那這種混合風格的設計往往不會被大眾所接受。所以基本上中國主題設計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西方人眼里的、可以被提煉使用的“中國風”;另一種便是基于本民族的視角, 汲取應有傳統的中國元素的主題設計。
三、西方設計師對民族主題與中國主題的設計運用比較
本文以國際品牌Chanel為例,簡要分析比較西方設計師對民族主題與中國主題設計的運用。選擇的案例分別為2012早秋巴黎—孟買高級手工坊系列和2010早秋巴黎—上海高級手工坊系列。同樣出自Chanel,同樣是早秋高級手工坊系列,時隔兩年,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以印度孟買和中國上海為主題分別設計了兩個早秋系列,應該說這兩者有很強的可比性。Chanel是當今西方時裝設計界最強勢的品牌之一,以它的兩個高級工坊系列作為分析樣本,是具有代表性和時效性的。
時裝是實用的藝術。在社會商業化的今天,對于民族主題的選擇自然也成為品牌商業運作的一部分。卡爾·拉格菲爾德之所以會選擇印度和中國為他設計的民族主題,是依據明顯的社會時效價值而考慮的。印度和中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兩者有較多相似之處。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兩個國家都是經濟的后起之秀。在西方人眼里,這兩個古老的國度,蘊藏著古老文明而神奇的吸引力和秘密。時裝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兩方設計師之所以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這兩個東方古國,是與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及綜合國力發展速度密不可分的。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該國人民擁有強大的購買力,對于時裝來說就是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拿孟買的系列來說,“這是一個對于印度的想象,是Chanel的印度。也是一個被巴黎所詮釋的,幻想中的印度”,卡爾·拉格菲爾德如是說。他沒有到過印度,但卻可以憑借純熟的設計手段設計出一個具有印度民族風情的系列。或許也是因為有了想象的距離,才讓設計師在提取腦海中的民族印象的時候可以更加直接,更加大膽。
在服裝上,設計師將印度民族傳統服飾的元素與Chanel本身的代表性特色元素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種“印度式Chanel”的模式。很難想象作為印度本民族的人們如何看待這種結合,但是作為一個外民族的觀者來說,這種組合在形式上無疑是成功的。首先,在服飾的形制上,設計師借用了部分印度傳統服裝的特點,比如說,紗麗的斜肩式裝飾設計。另外,將印度傳統男性服裝運用到女裝上也是設計師使用的手段之一。其次,在色彩上,設計師選取了印度傳統服裝中的代表性色彩,比如,亮粉色,寶藍色,金色等。再稍微改變明度或純度,使這些色彩既能讓人想起印度這個國家,又不落后于時尚流行。最后,配飾的運用也很到位。由于是高級手工作坊系列,所以配飾之奢華也既契合了印度的主題,同時又強調了高級手工的特點。
正是由于以上這三點,才使卡爾·拉格菲爾德每次為Chanel做的民族主題設計看起來絲毫不費力氣,又光彩動人,這的確是需要設計師的智慧靈感和功力。就從設計的角度出發,這其中有很多中國就設計師值得學習借鑒的設計方法。
對于中國風格的設計主題,卡爾·拉格菲爾德采用了另外一種方式,進行設計。2009年冬天,Chanel在中國上海發布了2010早秋高級手工作坊系列。秀場的地點在上海外灘,借東方明珠電視塔為背景。在上海的夜色中,整個秀場散發出一種游離于20世紀卻又說不清的美感。卡爾·拉格菲爾德將Chanel的特質與他選取的中國元素用一種方式契合起來,使兩者合二為一,同時整個系列具有了摩登的力量感。他的這場秀運用的中國風,并不只是“形似”中國而已。
在這個系列中,卡爾·拉格菲爾德主要運用了幾個中國元素作為設計的基本靈感來源,并圍繞這幾點來設計。這幾個元素是:秦俑盔甲、官服官笠、清朝馬褂、近代軍服等。雖然作為一個外國人,他或許不太能分清這些元素的朝代及用途,但是他還是大膽地運用了印象設計的方法,把這些元素打散,找到契合點后再糅進Chanel的靈魂中去,最終牢牢結合在一起。所以這個系列給人的感覺是乍一眼看上去并不是很“中國”,但是仔細品讀確實可知是來源于中國。
為了表達他的設計靈感來源和理念,他甚至特地為這場秀制作了一段小電影,主題是香奈兒小姐做了一個“我到過上海”的夢。卡爾·拉格菲爾德竭力想要說服觀眾的是:“中國”是Chanel品牌核心的一部分。不過香奈兒小姐也的確從她收藏的那些中國屏風獲得了許多靈感,但這些靈感對她的中國風設計產生過多少影響,就不得而知了。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Chanel這兩個系列的比較,分析成功的西方設計師是如何具體地將民族元素融入到品牌本身去設計的。在分析的過程也帶來更深的思考——如何才能夠做出更好的中國設計。這應該是每個本民族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中國的服裝設計師應該對本民族文化進行深層探索,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和東方人的審美將東方的哲學觀推向世界的時裝舞臺,把本民族主題設計提到精神高度。只有這樣,真正的民族精神才可以得到鮮活的延續,中華文化才能得以弘揚,這是生活在這個時代每個民族設計師所要承擔的責任。
當然,在進行本民族主題設計的時候并非不可以使用元素,只是在使用這些元素的時候應該考慮一下這種元素是否適應了設計本身。而真正發揚民族設計憑借的是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在這一點上,不管是西方設計師還是本民族設計師,都是在對一種文化本身產生了理解之后,才進行作品的設計,最后才獲得有力量、有感染力和有說服力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史 林編.高級時裝概論[M].王 澄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2]李當歧編.西洋服裝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迪迪埃·戈巴克.親臨風尚[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