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英
【摘要】孩子的心猶如一片凈土,種植感恩,就會收獲仁愛、關懷、寬容和幸福。從小給孩子的心靈播下感恩的種子,讓他們對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他們將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來報答父母、師長,報答社會。
【關鍵詞】種植感恩 感恩之心 培養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72-01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認為在面對自己的學生時,不僅僅要教會他們怎么學習、怎樣讀書;我更應該教會他們怎樣去感恩、怎樣生活。一個人的價值觀往往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生活軌跡。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老師教會學生感恩比教給他們文化知識更重要。而感恩,不是去做轟轟烈烈的大事,就是要學生對身邊的事,身邊的人心存感激,培養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培養學生的感恩心,要讓他們從身邊的人學起,特別是老師和家長都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家里,如果家長能對自己的父母、同學、同事心存感恩,并有感恩行為,對孩子也是一種熏陶。有的父母不停地教育孩子要感恩,而自己的言行卻背道而馳,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認識上的混亂,當他沒有達到父母給的“標準”時,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孩子,而這些“標準”父母自己也根本做不到。所以家長首先要孝順長輩,關愛家里每一個人的需求,擔當起家長的職責,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在學校里,教師不僅要傳授他們知識,還要給孩子做言傳身教的表率,教給孩子一種品質——學會感恩,學會帶著感恩的心生活和學習。有了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有感恩的學生。
二、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感恩活動
學生的良好品德的養成,必須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讓學生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去活動、去體驗,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平時,可以通過晨會,班會,課余活動等,給學生營造一個以“感恩”為主體的教育氛圍,具體如下:
1.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一些與“感恩”相關的句子,然后讓孩子摘抄到積累本上,在晨讀中朗讀出來,每一段感恩的語句,聽起來就像一粒粒種子撒進孩子的心里,在那里生根發芽。
2.講感恩的故事,結合語文教學,在班級中宣揚感恩,讓學生從故事中感知身邊的親人,老師朋友的關愛。利用綜合實踐課時間,欣賞《媽媽再愛我一次》、《暖春》、《我的兄弟姐妹》、《美麗的大腳》等幾部反映母愛、父愛、兄妹的電影。利用電影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熏陶。讓他們從心底發出感慨,由心里產生共鳴,舍棄以我為中心,換位思考,體會人生的艱辛,感受暖暖的親情。
3.以周記、書信形式,給父母,老師寫封感恩信。學生在寫信的時候,回憶成長經歷,首先觸動的是自己的心靈,再向爸爸,媽媽,老師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激。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但情真意切,難以忘懷。
4.開展親情體驗活動。我班里的孩子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打工一族,每天早出晚歸,辛苦掙錢。孩子根本就不了解父母的工作狀況。我讓家長在孩子休息時間領著他們去父母工作的環境中體驗一下,在班級里搞一次“今天家里我值日”的活動,讓孩子和父母互換角色,使他們體會父母持家不易,掙錢辛苦,真正體會的到父母的養育恩情。
5.回報父母的恩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對孩子的愛多于孩子的愛,孩子是無法回報的。但孩子能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實實在在的事。父母下班了,幫他們拿拖鞋;父母累了,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平時力所能及的為父母做些家務。還要讓學生明白,在家里,在學校,都要感恩那些關心幫助自己的人,做一名有責任感的人。
三、心懷感恩,快樂成長
孩子有了感恩的心,會懂得感謝父母,感謝他們讓他來到這個世界,將他養育成人,學會做人的道理。這樣孩子就會學會什么是孝順。等他長大了,會努力回報養育自己的雙親,讓人間親情得以傳承。孩子有了感恩的心,會懂得感謝老師,感謝他們教會他有用的知識,學會能立足社會的本領。這樣,他們就會努力刻苦,奮進求知。用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對自己的培育!孩子有了感恩的心,會懂得感謝周圍的朋友,感謝他們對自己的幫助,感謝他們給予的濃濃友情。可以讓孩子學會善待他人,建立好朋友圈,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有了感恩的心,能夠讓孩子懂得什么是愛,如何去愛。懂得感恩,是一種美德。
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必是一個心胸豁達的孩子。風來了,他會感恩,它吹走了落葉;雨來了,他會感恩,它滋養了土地;經歷挫折,他會感恩,那是磨練意志、逐漸成長的必經之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感恩使孩子的內心變得清潔、明亮、豐富而又寬敞,面對每一輪嶄新的日出都能贏得一個全新的自我!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每天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往下扎根,向上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