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在研究中實現知識的“再發現”。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更要以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依據,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對體育的好奇心,啟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愿望是很重要的,這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90-01
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的學習方式。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小學體育教學實踐課的目的要求,從小學生年齡特點出發,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嘗試無疑是體育教學實踐的理想選擇。那么,新課標下的體育課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做到研究性學習呢?
1.激發學生在體育課上的研究性學習意識
在體育教學中要抓住三個方面因素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意識:
1.1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安全需要”、“認知需要”變為“自我實現需要”,從而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潛能。
1.2提倡“主動提出問題,自學研究回答問題”,促使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
1.3開展學習競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意識,形成學習上的主動。
例如,我在《30米障礙跑》一課中,設計提出問題“怎樣擺設障礙物”、“怎樣安全、快速通過障礙物”,學生自己研究問題,積極開動腦筋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活躍,貼近學生好奇、好動、好想象和好勝的心理特點,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正如我所料的那樣,學生興趣盎然,各組都不甘示弱,學生積極參與,大多數都能安全、快速通過障礙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意識從中也得到了激發。
2.教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學會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要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的自主精神,以探究的方式去發現知識,在探究、發現知識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在體育教學實踐中著重抓好“三個環節”:
2.1引導研究學習。培養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學會自主研究性學習,看起來是學生的事,其實主要責任還是在于體育教師發揮教學的主導性,要在體育教學中努力做到“三變”:
2.1.1變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活動的單向性為師生共同活動的多邊性,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積極的參與率。
2.1.2變重復教法為教法與學法指導并重,促進教與學優化結合。
2.1.3變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授為注重身體和思維訓練的啟發式,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知識的提高。
2.2自主研究學習。學生自主研究是學生直接與體育教材的“對話”,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學生自主研究學習能力。那么,在體育教學中怎樣實施自主研究學習呢?
2.2.1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寬松的環境和良好的條件。
2.2.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認同學習目標是實施持久有價值的自主學習的關鍵。
2.2.3“先學后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模式。
2.3合作研究學習。所謂合作學習,是在教學活動中以小組學習為主要組織形式,根據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共同學習,利用合作性人際交往促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協調發展的教學策略體系。在體育教學中主要通過做好三項工作提高學生合作研究學習水平。首先,在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合作研究學習的愿望。其次,要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獲得成功體驗,給予激勵評價。最后,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上體育室內課《健康常識:游泳》中,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先在組內講講有關游泳的知識,然后組長歸納提出問題,最后全班一起開展激烈的討論從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擺問題——小組匯報——全班討論——形成共識”的學習過程,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同時也對學生從小養成合作研究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
3.在體育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凡事喜歡問個究竟和另辟蹊徑。對此,教師絕不能壓抑而應引導和鼓勵,水到渠成。
體育教育激勵常常有如下的幾種方式:
3.1榜樣激勵,要以學生中創新的事例為榜樣,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3.2參與激勵,實踐出真知,訓練出才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3表現激勵,勇于表現自我是青少年的特點,要讓學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長,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愛好與技能產生了無形的推動力。
3.4競爭激勵,有競爭才有發展,同學們你追我趕,爭先恐后,發揮了主體作用,有效的推動了教學創新活動的開展。
3.5成功激勵,成功給人帶來光榮、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勵成功者不斷進取,發展了同學的創造性。
3.6表揚激勵,及時、充分地肯定學生的閃光點,熱情地表揚學生的聰明智慧,是激勵學生大膽創新的良好方法。
實踐證明,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嘗試,它不僅是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而且是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的。今后,我們在體育教學中要繼續努力探索,走出一條體現創新教育的小學體育教學新模式,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個性。
參考文獻:
[1]羅楚春.《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2]教育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