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高一年級地理課程中關于地球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內容的探究性學習,形象、深入地掌握相關知識,培養學習能力,感受學習樂趣。
【關鍵詞】地理課程 教材內容 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41-01
在高一年級的地理課程中,我首先學習到的是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這一單元主要介紹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環境及地球的運動規律。其中1.6節《地球運動的物理意義(二)》講述的是關于地球自轉及公轉運動方面的內容,涉及到地球的晝夜時間、季節變化及陽光照射等方面的知識,這部分內容非常重要,是我們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后續地理知識的基礎。
教材中(高一地理人教版第21頁)在講述地球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知識點時,配了附圖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如圖所示)。
該圖包括a、b、c三個部分,分別標注了夏至日、冬至日及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位置情況。通過學習我很快掌握了其中a、b兩圖所示的內容,但是對c圖內容理解的并不十分清楚,在頭腦中沒有形成清晰的空間概念。之后,在高中結業考試前的復習過程中,我又仔細地重新學習和體會了這部分知識,發現了之前沒有理解透徹的兩個原因。首先,圖c表述的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兩個時間點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即圖c把春分日和秋分日兩個時間點的情況統一在一幅圖中進行表達,這樣造成了圖中所示的兩個時間點的太陽光線看似從同一側照射到地球表面,而實際上在這兩個時間點太陽的光線應該分別由對應的兩側照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其次,圖a和圖b所示的觀察角度是以地球公轉軌道面為基準面的,而圖c所示的觀察角度是以地球赤道平面為基準面的,由于圖a、圖b和圖c觀察基準面的不同,使得我對春分日和秋分日兩個時間點地球與太陽的運動位置關系理解的不夠深入,在頭腦中沒有建立起空間模型。
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內容,我特意購買一個小地球儀進行仔細觀察并模擬不同季節太陽與地球運行的空間位置情況,在此基礎上我分別繪制了春分日和秋分日兩個時間點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圖(圖c-1和圖c-2),同時將觀察基準面調整為地球公轉軌道面,即與圖a和圖b的觀察基準面進行了統一,見附圖。
圖C-1 春分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圖C-2 秋分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通過以上對原圖的改變,雖然看起來沒有原圖c簡潔,卻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直觀地反映出春分日和秋分日陽光照射地球的方向,使我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地球是分別位于公轉軌道上太陽的對應兩側的;二是能夠清晰地反映出地球的實際運動狀態,可以從圖中觀察到地球運動時赤道平面與地球公轉軌道平面是存在一個角度的,即黃赤交角。
此外,為了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更快更好的理解這部分內容,我認為一定要參考教材中1.4節附圖1.22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與黃赤交角(高一地理人教版第17頁),在頭腦中先建立太陽與地球運動的立體全局模型,再結合以上二分二至日特定時間點的平面圖進行學習理解,這樣會更全面、更形象的理解這部分地理知識。
以上是我在地理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一點體會,在這樣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我不但更好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而且更加體會到了很多學習的樂趣,也希望對高一年級的同學們有一些幫助和啟發。
參考文獻:
[1]《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經鵬,遼寧省實驗中學2013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