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紅 李贊忠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項目化教學方法在高職《工業分析技術》課程中的具體實施方法,指導教師通過問題引入,啟發項目小組成員討論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同時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工業分析技術 項目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50-02
為了改進傳統教學方法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為了將學生在學習期間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本文從工業分析技術這門課程入手,指導教師通過問題引入,啟發項目小組成員討論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務。
一、《工業分析技術》課程項目教學設計方案
1.課程整體設計方案,內容包括: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設計、能力訓練項目設計、教學進程表設計、教材和參考資料及常用術語中英文對照等。
2.單元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單元目標設計、任務與案例設計、重點及難點解決方法、教學步驟設計等。
二、《工業分析技術》課程項目教學涉及的教學方法
1.教學場景設計:課程設置了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分析檢測中心,教師擔任測試中心主任,學生的角色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是資料員、化驗員甚至技術主管。每個工作室均負責測試中心的分析檢測項目,包括成品、原料、半成品的質量檢測和等級認定等。
2.教學過程的引導:指導教師通過問題引入,啟發項目小組成員討論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務。
3.課程考核:由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從而確定學生本課程最終成績。
4.《工業分析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過程以測試工作為導向設計“真實”的測試工作情境,下達監測任務,啟發引導工作室成員按測試工作流程開展測試工作。
(1)教師及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的角色及任務描述
學生要遵循資訊、決策、計劃、實施的步驟完成每一項測定任務。
資訊階段工作:在收集資料制定實施方案過程中,工作室每位成員將查閱大量的相關專業材料,包括:教材、國家標準、行業企業標準及期刊等資訊,下載閱讀匯總,同時提供給指導教師。
決策階段工作:學生根據所查閱資料制定方案提交,教師幫助分析資料,提出建議意見,共同探討,形成最終方案。教師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形成最終方案要兼顧學院實訓條件而制定。
(2)教師及學生角色安排
根據以上《工業分析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設計,每個班以每4人為一個工作組成立了若干個工作組,每組設主任1名、實驗員2名、資料員1名。
三、《工業分析技術》課程項目教學方法創新點
本次工業分析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教學內容體現工學結合、職業活動導向,激發學生關注未來的職業需求;“項目化教學”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采用任務驅動、做中學、學中做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1)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
“工業分析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教師充分認識到只有全面、深入開展課程改革才能體現對學生、社會負責,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任務中學,在問題中學,在情景中學,在練中學等成為教師基本的教學策略。
(2)改變了教學方式方法
“工業分析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實施以后,整個過程圍繞工作項目(任務)、,將技能訓練過程所需的理論知識適時、適度地融入到技能訓練之中,充分體現了實用性、針對性和做學一體的原則,教師積極運用項目教學法和現場教學法,使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得到有機的融合。
(3)轉變了教學組織形式
實施課程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打破了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采用了課堂學習、小組學習、個人學習等多位一體的、長短互補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創造了多元化的學習途徑,且在此過程中巧妙地滲入了協作精神、競爭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4)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
實施項目化教學以后,學生的“自由度”得以大大拓寬,教師漸成“導師”,學生可以自主思考、獨立或小組協作解決技能訓練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5)改變了教學效果評價方式
傳統教學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單一的總結性評價,也就是用理論考試的成績,決定學生成績的優劣,顯然具有片面性,“應試”痕跡明顯。在實施項目教學法時,教師特別注重過程評價,每個項目、任務都由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組合而成,最后再根據整個項目任務的完成情況,綜合評定每個學生的成績。
(6)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激發
在項目教學中,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變化給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每堂課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方法,開展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使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得到落實,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學習熱情空前提高,自信心增強,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孫麗華.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在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 教育與職業.2015,08.
[2]胡晶晶.項目化教學在高職單片機實訓課程中的應用.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04.
[3]于莉,戴利.關于高職院校無機化學教學改革的研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 14(3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