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在創業教育中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對創業教育也有不少認識上的誤區,文章提出了搭建政府、高校、企業一體化創業教育模式平臺、培養成功創業者的七大能力、營造創業氛圍、實行“3+1”創業教育模式等思路。
【關鍵詞】創業教育 地方高校 模式創新
【基金項目】2012年度廣西教育廳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廣西邊遠民族地區地方本科院校創業教育模式創新研究(2012JG07);百色學院一般科研項目:廣西邊遠民族地區微型企業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百色市為例(2011KB10);廣西社科青年項目:生態文明視域下建設美麗左右江革命老區對策研究(13CJY001);廣西教育廳立項項目:廣西邊遠民族地區綠色城鎮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百色市為例(SK13LⅨ37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55-02
一、創業教育模式的多樣性復雜性及其原因探究
創業教育模式探索是新時期地方高校轉型建設中的重點探索之一。不少地方高校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創業教育成效也很不錯。而且,大量的學者在這方面進行了艱難的探索,也提出了各自的創業教育模式,但是總體上說,創業教育還沒有一種模式能夠在地方高校產生較為普遍的影響。雖然不少高校在創業教育的道路上積累了一點點經驗,但是很少有哪一種成熟的地方高校創業教育模式能夠在全國推廣,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同的專業背景、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背景導致創業教育模式體現出多樣性。
外部特殊性和內部特殊性導致了創業教育模式多樣性和創業教育的復雜性。[1]不同的高校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學科設置、專業設置不同,學生的知識背景也各不相同,加上創業教育本身具有很強的專業相關性,因此,各高校在創業人才培養上體現出一種多樣性與復雜性。而且,創業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基礎之上的。不同的高校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差異導致社會物質經濟條件的差異、各地文化差異等等。這些都構成了學生復雜的創業教育背景。
(二)創業教育成效的難以衡量性
創業教育成效難以衡量主要體現在缺乏一致的衡量指標和衡量體系。如果以孵化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獲得融資的數目、組建創業團隊的數目等指標來衡量,那么就忽視了創業教育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業能力的提升實際上來自于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兩個因素。大量的失敗經歷無疑是創業成功的寶貴經驗的一部分。況且創業的成功既有創業學生本身的能力方面的必然因素,也不排除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夾雜其中。創業的成功與否也與學生敢于冒險和挑戰有很大的關系。創業教育要培養的是一個重要方面的培養具有首創精神的創業者。有的同學敢于冒險與探索未知領域導致創業風險大,失敗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但對于企業家而言,富于冒險與挑戰的首創精神無疑是創業者的一種優良品質,對于富于挑戰的學生而言,數次的失敗到最終的成功無疑比為求穩妥去創辦一些毫無挑戰性的門檻極低的企業更有意義。
對于創業教育成功孵化的企業,由于企業規模、開發難度、專業背景、社會效益等難以做出具體衡量,也會導致衡量上的復雜。而且,有些學生受創業教育后,雖然在求學期間無法創辦企業,但是在畢業后的若干年,可能受到創業教育的影響而獲得巨大的創業成就,這種又如何衡量?因此,高校的創業教育效果如何,一方面難以科學的衡量,另一方面,即使有了衡量的體系,也難以體現其科學性。
(三)創業教育體系的復雜性。
創業教育牽涉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創業教育師資培養、創業教育課堂教學方法,還牽涉到與創業教育相關的校企合作與創業教育課外實踐等許多環節;既涉及到自己的專業知識,又涉及到有關市場營銷、產品策劃、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創業教育所必備的知識,綜合性特別強。因此,創業教育體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遠不是僅僅通過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就能解決的。
二、地方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認知誤區
(一)創業教育等同于創辦企業
把創業教育與創辦企業的教育是不少地方高校的做法。這些高校通過一系列激勵措施,鼓勵學生創辦企業,學校提供場地、甚至資金支持。在這種創辦企業的激勵政策下,不少學生開始組建創業團隊,編制成立企業的創業計劃。有的高校通過校企合作來扶持學生創辦企業,設立創業基金,給予“好的創業方案”以及前期的指導和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等。
實際上,創業教育的重點在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素質的培養,成功創辦企業是創業人才培養的結果,關鍵在培養這個環節,當然培養也需要創業實踐。因此,首要的是創業教育培養人才培養方案、師資等方面的建設。而不是一開始就創辦企業。創業教育的本質是教育,是一種教學行為,創辦企業只是創業教育的一種實踐而已。
(二)創業教育是一種學生課外活動
有些人把創業教育當成學生的課外活動,排除在課堂教學之外,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這主要是對創業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還不足。實際上,創業教育課堂內和課堂外都要加強的,特別是課堂內的學習特別重要。但是學習的方法肯定和傳統教學方法差異較大。創業教育需要課堂采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等方式。
(三)創業教育目的是為了促進就業
不少人認為創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以創業的方式來解決就業難問題,甚至越難就業的專業就越需要創業。實際上創業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此。創業教育的目的主要通過創業教育培養他們新時代終身職業的能力、素質,培養其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獨立意識。
三、西部地區地方高校創業教育模式創新模式構建
(一)以政府為主要推動力,搭建政府、高校、企業一體化創業教育模式建設平臺。
政府要對地方高校的創業教育發展提供好的外部環境,特別是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工商注冊、政策扶持、稅收減免、辦公場地提供、貸款免息減息等,此外政府部門要把創業教育作為政府部門極力推動的工程之一,主動和地方高校對接,對高校加強政策方面的宣傳,加大創業資金支持,了解高校創業教育培養思路,同時,政府積極為搭建校企業合作平臺提供政策支持。高校方面作為創業教育的培育主體,負責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創業課程開發、創業教育師資培育等等。企業作為人才需求的主體,離不開高校的人才支持,作為企業而言,應該盡可能為學校提供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條件、提供創業教育扶持基金、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等等。政府、高校、企業高校應該在政府的要求和積極推動下,以學校為紐帶,積極搭建政府、高校、企業高校一體化創業教育模式建設平臺。
(二)以學校為主體,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成功創業者的七大能力。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務必具備以下七種能力,需要高校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一是敏銳的市場觀察力。要求學生了解市場、把握市場規律,從當前的“微利時代”的市場中發現商機。二是敢于挑戰的創新精神。真正的企業家不是墨守成規的,是敢于挑戰敢于創新的。三是,學會做人,懂得合作。可以通過組織創業社團等來加強這種能力。四是,社交能力,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多接觸陌生人,學習社交技巧,提高社交水平。五是自信。學生自信是創業成功的基礎,信心就是創業者最好的動力。六是,挫折教育。失敗是成功之母,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勝不驕敗不餒。七是,誠信教育。誠信,是創業者成功的基本素質,也是最重要的素質,同時也是一個人的人品最核心的東西。
這七大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培養措施。培養過程中一方面“廣撒網”,讓學生普遍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因材施教,通過學校層層篩選,選出這方面能力比較突出的一批“苗子”有目的的進行重點培養,讓這些學生率先創業成功,然后通過他們示范,帶動其他同學創業未嘗不是創業教育的重要著力點之一。當然,如果只是“篩選”,缺乏能力培養的過程,然后就進行創業實踐顯然不是創業教育目的。
(三)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創業氛圍,激發創業教育熱情
創業氛圍的營造能夠大大的激發學生創業熱情。營造創業氛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第一,一是加大創業宣傳,讓學生強化創業意識;第二,加強校企合作,增加投入,建設學生創業園區和創業實驗室。第三,加大組織創業類學生競賽力度。
(四)改革考核方式,適當增加創業教育類學分比重,實行“3+1”創業教育模式
激勵機制對學生的引導十分重要,增加創業類的課程,增加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的考核。對于創業類的成果,對學生給予學分獎勵。對個別專業設立創業方向的培養方向,實行“3+1”創業教育模式,即3年專業培養,1年創業培養。甚至考慮以創業方案代替傳統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張澤豐.我國邊遠民族地區創業教育模式特色[J]重慶與世界,2012(2).
作者介紹:
張澤豐(1976.05-),男,湖南桃江人,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