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 樊明懷
摘要: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安徽省皖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隨著皖北地區被納入中原經濟區,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其發展面臨著重大機遇。當前,皖北地區應搶抓機遇,明確思路,突出重點,促進四化協調發展。
關鍵詞:皖北地區;四化協調;對策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堅持實施加快皖北振興戰略,皖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進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的新階段。2012年11月,國務院批復實施《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將皖北地區納入《規劃》范圍,為皖北地區帶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皖北地區如何抓住這一重大機遇,促進四化協調發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皖北地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化水平較低
皖北地區發展的短板是工業。2012年皖北三次產業結構19.2:49.6:31.2,一產比重高于全省6.5個百分點,二產比重滯后全省5個百分點。工業化率約為42.0%,低于全省2.2個百分點。皖北地區所轄22個縣(市)中,有17個縣以第一產業為主。另外,皖北地區產業層次低,傳統產業比重偏高,粗放型增長特征明顯。
(二)城鎮化發展滯后
2012 年,皖北地區城鎮化率為40.8%,分別低于全省、全國5.7和11.8個百分點。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發展,二者比值約0.94,與發達國家城市化加速期兩者之間比率1.4~2.5的正常區際存在較大的差距。皖北地區缺乏有影響力的中心城市,城市競爭力整體較弱,目前皖北地區還沒有一個城市排在全國城市綜合競爭力100位之內。由于財力薄弱,皖北地區縣城、小城鎮建設嚴重滯后,集聚人口和產業的能力較弱。
(三)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
皖北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大中型現代化機械設備較為缺乏,農業機械化率只有42.5%,落后于全省3.5個百分點。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龍頭企業缺乏,農產品加工層次較低。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的農業經營人才和農技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四)資源環境約束明顯
皖北地區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皖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為557.5億立方米,只有全省和全國的46.4%和24.1%,特別干旱年份缺水率達30%。經過多年治理,皖北境內淮河干流水質有所好轉,但仍有65%左右水質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質重度污染。皖北地區森林覆蓋率低于20%,環境容量相對較小。
(五)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
皖北地區雖然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其素質普遍不高,高層次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皖北地區建設用地面積占全省比重較大,特別是村莊建設用地面積較大,但開發利用程度較低,效率不高。根據土地利用最新數據,皖北地區的村莊建設面積占區域面積的11.68%,為全省最高,未來通過土地整治增加建設用地資源的空間很大。
二、皖北地區發展環境分析
(一)皖北四化協調發展面臨良好政策機遇
2012年11月,《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獲得國家批準,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徽省皖北地區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陽市、淮南市鳳臺縣及潘集區、毛集實驗區被納入規劃范圍,由此,皖北地區正式進入國家戰略規劃。規劃在財稅體制、基礎設施建設、要素投入、項目布局方面對中原經濟區進一步加大支持,這為皖北地區發展提供強大的政策保障。同時,安徽省近年來不斷加大對皖北地區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縣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皖北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意見》等文件,提出多條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這些具體政策將推動皖北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皖北地區具備四化協調發展的基礎條件
安徽省皖北地區幅員遼闊,土地資源豐富;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周邊市場覆蓋3億人口以上,市場空間廣闊;煤炭、農產品資源豐富,是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和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當前,皖北地區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階段,持續投入效應不斷釋放,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內生增長動力明顯增強。同時,皖北地區四化協調發展態勢初顯。宿州埇橋、亳州渦陽、阜陽潁上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阜陽、亳州、宿州等地產城一體化發展的現代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淮北市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為促進四化協調發展積累了有益經驗。
三、推進皖北四化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關注三農問題
皖北是安徽省農業大區,農業比重大,農民數量多,農村面積廣闊,要促進皖北四化協調發展,首先要解決好三農問題。一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國家給中原經濟區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皖北發展農業,首先要緊扣這一定位,利用國家各項支持糧食發展的政策,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要素投入力度,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鞏固糧食生產優勢地位,提高對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在產業發展方向上,首先要主攻具有皖北地區比較優勢的小麥、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農產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保障大宗農產品運得出。同時要注重發展區域特色農產品,如阜陽和亳州黃牛、亳州中藥材、碭山酥梨、懷遠石榴等特色產品,促進其精深加工。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培育龍頭企業,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產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農民。農民普遍文化素質的提高,是皖北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也是皖北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應抓住新的農業技術革命,組織農民學習科技技能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三是改善農村環境。皖北地區農村面積大,四化協調必須考慮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一體,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發展。大力開展美好鄉村建設,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形成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二)突出特色產業發展
堅持工業化為引領,咬定工業化不放松,是實現皖北四化協調發展的關鍵。皖北地區工業基礎一直較為薄弱,目前總體上還處于工業化初中期。加快皖北地區工業發展,關鍵是要堅持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主導產業。一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皖北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要高度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有效推進農業人口轉移。目前,皖北地區已形成各具特色、有一定優勢的相關產業,如淮北的食品加工、亳州的藥材加工、宿州輕紡服裝鞋帽加工等,要立足這些基礎,進一步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作用。二是推進資源深加工。皖北地下煤礦多、地上糧食多,其煤炭資源占全省95%以上,糧食產量占全省60%以上,要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強煤炭資源深加工,打造“煤-電-化”、“煤-電-鋁”、“煤-電-硅-光伏”等產業鏈,走多聯產之路。加快引進和集中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精深化、品牌化。三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皖北地區工業化不能僅僅依賴于資源,要未雨綢繆,敢于無中生有。積極開展產業發展潛力評估,選擇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產品市場前景較好、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產業,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大力推進城鎮化
皖北地區城鎮化發展緩慢,城市化水平低,極大地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按照國際經驗,皖北地區城鎮化率已超過30%,正處于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皖北地區要順應這一趨勢,大力推進城鎮化戰略。一是推進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首先要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在土地指標、重大項目布局上向中心城市傾斜,把蚌埠、阜陽建設成區域性中心城市,不斷擴大宿州、亳州、淮北、淮南城市規模,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其次,皖北各縣多為人口大縣,但縣城人口集聚能力弱,縣城建設滯后,通過高標準規劃建設,具備發展成為中等城市的潛力。同時要推進撤縣改市,有助于各縣爭取更多發展政策,集聚人口和生產要素。最后,擇優培育一批具有產業支撐和人口集聚力的重點鎮,如亳州古井鎮、淮北臨渙鎮等,鼓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貿等特色產業,使小城鎮迅速成為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載體。二是促進產城融合發展。開發區是產城融合發展的最直接體現。將開發區納入所在市、縣的整體發展規劃,加強開發區與城區基礎設施及產業對接,促進開發區與所在市縣的產城融合。加強開發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綜合服務功能。三是加快農業人口異地轉移。皖北地區人口密集,大量農民亟待轉移,單靠皖北地區就地城鎮化難度較大。因此,要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完善相關體制機制,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
(四)著力突破資源環境約束
皖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皖北地區發展。一是多措并舉保障水資源供給。皖北地區尤其是淮北地區水資源總量較少,按國際標準屬于重度缺水地區。而且皖北地區水污染較為嚴重,這又加劇了水資源缺乏。要加快建設引江濟淮、淮水北調等跨區域調水工程,加強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保障皖北地區發展所需水資源供給。二是加快轉型走綠色發展之路。皖北地區作為后發地區,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加快推進四化協調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探索一條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新路子。嚴格環境準入,適度限制高耗水、高排放產業發展。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加快煤炭、電力等高碳產業低碳化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快產業集聚、生態化發展,推進循環工業園建設,打造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五)注重體制機制創新
皖北發展,如果在體制機制上仍然沒有如破,必然受到制約。一是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國家對于中原經濟區給予了較大的先行先試權,皖北地區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開展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推進試驗區、示范區建設,抓好試點、示范項目,加強在城鄉資源要素配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農村人口有序轉移、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二是完善區域合作機制。皖北地區與河南省地域相鄰、人文相親、資源稟賦相似,從產業分工和市場來看,相對于長三角等地區,與中原經濟區聯系更加緊密。因此,必須建立健全更加緊密的合作和工作協調機制,加速融入中原經濟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分工與布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定期的溝通與協調,以實現互利共贏。三是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阻礙“四化”協調發展的傳統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減少政府對資源的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機關效能建設,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1]徐振宇,陳香.皖北資源型城市發展可持續分析及相關建議[J].經營管理者,2013(10).
[2]宋振宇.推動皖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探究[J].蚌埠黨校學報,2012(01).
[3]任志安,趙靜靜.皖北地區“四化”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4(03).
[4]李瓊英.安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區域差異實施路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11).
[5]蔡世忠.中原經濟區建設中“三化”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1(06).
(作者單位:安徽省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