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琳琳
“呦呦鹿鳴,食野之嵩?!泵秩∽浴对娊洝返耐肋线纤坪踝⒍ㄅc青嵩有著不解之緣。2015年10月,這位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在85歲高齡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實現了中國本土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獎零的突破,使全國人民大受鼓舞,也再一次激發了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熱情。屠呦呦曾說,在研發的最關鍵時刻,是中醫古代文獻給予了她靈感和啟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對中國的教育現實進行深入的反思,進一步正視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意義和價值。
一、現代教育與繼承傳統文化并不矛盾
目前中國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大環境使中國教育也嚴重沾染了功利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教育培養人才的根本宗旨。受升學率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教育的整個培養過程從培養方式到培養內容都充滿了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伴隨教育功利化、行政化等現象的負面影響,創造性教育及創造性人才培養呼聲雖高,但落實甚難。
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曾說過“大學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人文過程,是有關價值的事情,而不僅僅是信息或知識。”現代教育基于對“應試教育”的批判和對創新型人才的期盼,提出了創造性教育。創造性教育以弘揚人的主體性、開發人的天性、尊重人的差異性、激發人的創造潛能為目的。這些在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中也都有提及,儒家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本、生本思想都與創造性教育所張揚的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現代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是并不矛盾的,并且是一脈承襲的。專業工作者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兼收并蓄才能攀到最高處。我國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精粹都是重要的歷史沉淀與知識積累,有很多可供現代科學借鑒與繼承的智慧與思想。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關系
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積淀和傳承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民族性和生命活力的觀念意識形態,包含風俗習慣、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各個方面。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維系一個民族持續發展的命脈和源動力。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是在華夏民族這片沃土上各民族創造、世代傳承下來的具有穩定形態而不斷發展延續下來的多元文化思想體系,其中蘊含著極富價值的人文哲學和科學思想。
(一)傳統文化是現代教育的支撐
傳統文化是教育的土壤,離開了土壤,再好的種子也無法生長,更不要期望培育出新的品種。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根本,更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中國傳統文化就如牛頓所說的“巨人的肩膀”,中國教育想要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看的更遠、做的更好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作為。同時,傳統文化融進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成為了一種文化基因與文化潛意識。因此,中國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無可避免地融入了傳統文化的因子,包括教育的價值觀、教育內容、思維方式等都無不滲透著傳統文化的精神。正如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國安所認為的,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解決現代教育困惑的“鑰匙”,更多的應是從理念、價值觀著手,而不是單純地在形式上所謂“回歸傳統”。
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促進現代教育發展的積極作用,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臺灣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宣揚民族精神方面有很多值得肯定與借鑒的地方。他們借助古典文獻的發行與普及進行民族精神教育,進一步普及傳統文化教育,體認中華文化的精髓,力圖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思潮相互比較,互相借鑒。臺灣銘傳大學教授謝念慈曾說“以儒家思想為精髓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生命教育和品格教育的核心內涵,將其融入各學科課程教學中,有助于讓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回歸教育本質的變革”。
因此,中國現代教育也應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在我們民族傳統的血脈中尋找方向,而不是在西方彼岸世界。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嘗試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解決現代教育困惑的路徑,從傳統文化中獲得給養與支撐。
(二)現代教育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教育密不可分。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對文化的承續、評價、選擇和創造。傳統文化作為前人創造的文化成果的積累,之所以能連綿不斷的流傳下來,并對現代社會產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教育這一特殊的載體和途徑。每一個民族的教育都擔負著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保留、甄別、去粗取精、加工、再創造,促進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得以發展、弘揚的職責。
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其自身也是一個不斷消化吸收、篩選彌新的過程。在漫長歲月與時代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文化摒棄前代文化中消極、落后的成分,吸納、豐富優秀文化的內涵,不斷獲得積淀與養料。作為“后發外生型”國家,中國固有的文化土壤給現代化轉型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矛盾與沖突表現相對更為突出。即便如此,國家的現代化及教育的現代化過程中,也不可能徹底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應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改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教育傳播的重要內容,并為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源動力。
三、傳統文化對現代教育的現實意義
中國教育一度出現了重理輕文,科學技術與人文教育分離,忽視甚至否定傳統文化的現象。時至今日,中國教育也逐漸意識到試圖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削弱人文教育,片面強調科學技術,在葬送自身傳統的同時,于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也無補。
屠呦呦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后,曾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在她的研究中所使用的實驗篩選法、化學、藥理分析法等都是西方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與科技的有效結合才能推動社會的創新與進步。同時,也啟發我們:教育不應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開拓受教育者的視野與思維才是教育發揮人才培養功能的重要任務。教育應該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大視野、高境界、新思維,才能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不是摒棄傳統,憑空進行創造,也不是簡單的歷史知曉與繼承者,而是應該在充分理解歷史、運用歷史智慧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與思維進行創新的人。中國教育的使命與任務就在于此。
(一)對傳統文化合理揚棄,促進教育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敝袊逃诎l揮文化傳承使命的過程中,應思考如何將五千年的文明轉化為我們邁向現代化的動力和支撐,使傳統文化成為現代化教育的堅實基礎和出發點。事實上,中國的現代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既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工具,又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材料。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寶庫中蘊含著許多可供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及促進現代教育發展的閃光點。
(二)對傳統文化科學傳承,突出教育的實效性
對待傳統文化既不能教條主義地照抄照搬、全盤肯定,也不能歷史虛無主義地全盤否定。在現實教育中,要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適應、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協調、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從小學到大學教育中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具體要求,強調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和教育體系中。在當前“西體中用”的教育體系下,采用知識論與工具論來對待傳統文化,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的根本價值與精髓繼承的缺失。因此,分學段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模式是有利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科學傳承的?;A教育階段以文學熏陶、禮儀教育為主;青少年階段以思想性、哲理性和價值教育為主;大學階段趨向于以文化自覺意識追求對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把握。
(三)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契合點,發揮教育的推動性
中外人類歷史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與人文教育的和諧發展才能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文教育對人類進步對科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理想信仰、精神追求、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甚至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模式,這種影響是根深蒂固、潛移默化的。因此,現代教育要促進傳統文化在與時俱進、創新性發展過程中推動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必須重視科學技術和人文教育的和諧發展。要實現科學技術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教育中科學、合理、有效的融合與創新。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