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曙光
當“快餐”站在營養學的天平上
“快餐”概念的引入似乎是源于1987年11月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廳在中國北京的開業,其實中國的傳統早點和小吃都可以排入“快餐”之列。然而,西方快餐的東進更完善了就餐環境的舒適、衛生、規范等經營理念,對我國的飲食業有很大的推動和促進。
毋庸置疑,不管是什么種類的“快餐”,都具有不同的營養價值,或許某種“快餐”的這種營養素含量高,而那種營養素含量低。所以,如果籠統地指責某種快餐是“垃圾食品”,則有失公允。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關注的問題是:吃“快餐”的是哪些人?他們怎么吃,吃多少?如對于肥胖者而言,吃的數量過大、次數過多,就會發生營養過剩,從而導致“三高癥”等疾病;對于青少年兒童而言,經常一日三餐以“快餐”為主食,既可能因食品的種類單調而導致營養素缺乏,也可能因能量攝入過多、營養過剩而發展為“小胖墩”;也有人因進食過快,致消化不佳,進而產生營養不良。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也難以盡述。
“快慢”無標準,意識高于形式
“慢餐”較之“快餐”,其攝食的優點顯然是:進餐時間較長、細嚼慢咽、從容品味,既有益于消化吸收營養,又顯示餐桌文明禮儀,是飲食文化的一種優雅內涵和高度境界。看似“快餐”和“慢餐”在形式上的差異在于就餐的速度和時間的長短,其實兩者的本質區別并沒有嚴格的標準可言,也很難將其定量化。因為個人的習慣不同,個性化的差異很大,5分鐘、10分鐘快不快?半小時、一小時慢不慢?吃饕餮盛宴、滿漢全席要半天甚至一天,這是享受還是難受?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解讀,不管是就餐的時間、場所、食品有何不同,都應該有“慢餐”的理念和意識,這樣才能保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攝入、消化、吸收。而“囫圇吞棗、狼吞虎咽、饑不擇食”等在先人的詞典里從來都是形容飲食過程的貶義詞,是要努力避免、堅決反對的現象和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