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會有仙俠劇接棒每年暑期檔,且會在暑期檔持續發熱。今年,火了《花千骨》。這部源自同名熱門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作品,開播前就已烙上了粉絲劇集的天然基因。作為一個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影視強IP,《花千骨》于湖南衛視首播以來,收視與爭議一并持續走高,也催生了“花千骨奇觀”。
能進駐芒果臺鉆石獨播劇場的作品,總有一些共同的“神力”:它們能緊緊貼合年輕受眾的喜好并觸發話題性觀看,多數情況下槽點遠比看點多。基于對粉絲群的牢牢把握,這般“雷”劇生產的既定思維似乎漸成國產熱播劇的主調。
該劇講述了最后一個神轉世的少女花千骨(趙麗穎飾)與長留上仙白子畫(霍建華飾)間有關成長、取舍、道義的純愛虐戀故事。既有當紅偶像坐鎮,又得以流行文化的潤色——雖然依舊是那個與蜀山、六界、拯救蒼生有關的英雄美人的套路,但如此聲勢浩大地集結偶像的鐵桿粉絲,遷移原著小說的忠實觀眾,能得到眾星捧月的待遇也自是水到渠成。
但粉絲劇與雷劇之間往往也就一線之隔。正當《花千骨》的收視依著預期蹭蹭上升,人們對劇中難掩的雷人元素的詬病也隨之水漲船高:特效包子、自帶美顏技能的靈蟲、奧特曼畫風的怪獸……無論是常規的人物特效,亦或恢弘的場景特效,五毛錢特效始終“至死不渝”地捍衛著《花千骨》的熒屏地位。可以看到,《花千骨》不過是一個縮影:縱觀這些年的國產熱播仙俠劇,點贊的越來越少,拍磚的越來越多,即便依舊維持著觀看的“繁榮”,而諸如當年《仙劍奇俠傳》的輝煌卻一去不復返。
逐漸形成固定生產模式的仙俠題材粉絲劇,將“雷”進行到底的“難言之隱”是什么?
一方面是無法調和觀眾間不同的想象。小說、游戲等進行影視改編,事實上既可愛又可怕。可愛的是題材的廣泛接受度為電視劇生產帶來天然的優勢,可怕的是小說、游戲中對于場景、人物與故事走向的設計相對開放,如該劇中花千骨與白子畫的相愛相殺原本便給觀眾留下較大遐想空間,而在電視劇中要令觀眾接受一個統一的《花千骨》,即便再有一萬個霍建華也是空中樓閣,確實不太可能;另一方面是無法調和的劇集成本。一部粉絲劇的必備要素是大卡司的加盟,刨除片酬及其他費用,留給特效團隊的還有多少?難為無米之炊的特效,也自然成為觀眾的“眾矢之的”。由此,眼下為市場所驅動的雷劇生產,將這般“惡性循環”全部歸結給“渣”特效,恐怕也不妥。
《花千骨》的熱播在情理之中,熱議也非意料之外。“看熱鬧”勝過“看門道”的粉絲劇,事實上也是眾口難調的無奈選擇。在責怪國產劇集市場雷劇迭出的境況時,或許我們也該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看的電視劇又是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