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森
我們以電影的名義聚集在上海,以電影的名義充滿了激情與活力。現在,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電影節,也有了越來越多以電影名義舉行的活動。但是,如果我們始終保持一雙慧眼,保持一顆電影的初心,很容易發現,電影節其實并不是明星盛宴、也不是豪華Party,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新聞話題。電影節的本質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華的激發和人才的涌現。而這一切都要落到電影作品上來,因此,好作品永遠是衡量電影的唯一標準。無論在什么地點、什么時刻、什么樣的發展階段、什么樣的場合與討論當中,只要以電影的名義發言,以電影的名義來行動,我們一定會擁有一個共同的、光榮的目的地,那就是拿出好的電影作品。
因此,我想談四點:
內容屬性是電影的黃金屬性。
今天,我們論壇題目是“互聯網+與產業升級”。在互聯網概念之前,世界電影已經有了120年歷史,早就形成了一張無形的網——那是人們對電影觀看、對電影評價、對電影感受和交流的心靈之網。每當在黑暗的空間,人們面對銀幕,銀幕之光和觀眾的心靈之光就在發生“光合作用”。走出影院,大家用目光交流、用坦誠的心交流,這已經形成了一張目光交流之網、心靈交流之網,這個網絡是先于英特網的。為什么電影的魅力永恒?就是因為120年以來有這樣一張永不消失的“目光之網”和“心靈之網”。
今天,面對英特網,這兩張網絡應該怎樣更好地重疊?更好地相加?這是今天要面對的首要問題。電影是什么?電影是電影人觀察世界、感受世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電影也是電影人的觀察、認識、感受與觀眾的觀察、認識、感受進行碰撞和交流的最有魅力的契機。面對“互聯網+”,在這樣一個時刻,互聯網作為新力量進入電影業,希望它向120年來在觀眾中形成的目光之網和心靈之網保持足夠的敬畏、足夠的尊重,因為人們的觀察、思考、發現和表達,正在形成電影的內容、形成電影的黃金創意。
在傳統的電影創作中,電影創意往往是作者的個人行為,或者說電影人的小圈子行為。當今天擁有了互聯網時,突然發現,在這樣一個巨大廣闊的平臺上提供了信息最廣泛的交流、思維最大面積的碰撞、智慧最大可能性的激發,以及討論最大范圍的展開。所以說互聯網平臺為今天的電影創意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互聯網+”,首先加的是電影的創意,希望電影創意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能夠在更大的信息碰撞、更多的思想交流、更強的智慧激發和更廣泛的討論空間里,讓創意更加飽滿、更加充滿力量、和觀眾形成一種更加緊密的關系。
互聯網有大數據、有云計算,但是互聯網再有怎么樣的大數據、有怎么樣的計算云,也無法計算出人生圖景中的詩意,心靈和情感才是詩意的發源地。然而,借助互聯網更多的數據統計、更多的計算方式,有可能使我們創造更多的心靈交流和情感碰撞,從而讓人們有機會找到更廣闊的詩意,找到更豐厚的心靈棲居,這是“互聯網+”和電影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因此,無論在什么歷史階段,一定不可丟棄電影內容的黃金屬性。
創新永遠是電影的生命所在。
討論電影產業升級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120多年的電影歷史,是創新的歷史、是不斷發展和不斷進步的歷史。80年前的上海,中國電影的發祥地,我們看到了很多風起云涌的創新和變化;40年前的北京,我們也看到了中國電影語言現代化的強烈推動。正是因為有這些不斷的變化、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發展,世界電影和中國電影才一直涌動著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互聯網+與產業升級”,向我們提出的嶄新命題,就是創新。
在這樣一個互聯網充分調動,人人參與、人人平等對話的歷史契機中,在電影話題和現象電影已經成為普遍趨勢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意識到一點,電影語言、電影敘述系統、電影文本,也要與之與時俱進地發生進步和變化。我們要有信心推動電影不斷向新的層次邁進。
今天電影面對互聯網,就如同當年默片面對聲音、黑白面對彩色、平面面對立體、傳統特技面對CG、一般聲音面對全景聲,我們面對嶄新的工具和材料,也面對工具和材料給我們帶來的嶄新思維。我們有信心發起中國電影語言新形態的塑造和新樣式的改革,只有在新的塑造和新的改革當中才能獲得電影新的生命力。
要認識到電影和觀眾是骨肉關系。
中國電影實現了12年的全面產業化改革,電影的各項數據和指標都有迅猛提高,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刷新,但是電影人一定要清醒認識到數字不是從天而降,而是觀眾賜予我們的。在一個個冰冷數字背后是一顆顆火熱的觀眾的心。電影要感恩觀眾、電影要在感恩觀眾的基礎上永遠和觀眾保持血肉關系。沒有中國觀眾,就沒有中國電影;沒有世界觀眾,就沒有世界電影。這個規律無論怎樣論證也難以逃脫。
互聯網已經進入電影業,我們用滿腔的熱情、嶄新的期待面對互聯網給電影帶來了什么,希望互聯網能夠更大程度地調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機會,在線選座、電商售票、網上營銷,很多服務模式正在出現。在未來的互聯網不斷活躍和推進當中,相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服務形式來方便觀眾、來滿足觀眾更高、更新的觀影需求。
與此同時,電影人也要珍惜互聯網加入對觀眾進入電影院的能量激活。我們要奉獻出更多、更好、和觀眾更加具有血肉關系的電影作品呈現在我們的銀幕上。“互聯網+與產業升級“,觀眾是衣食父母,這是我們討論電影的一個根本前提。
電影正在成為嶄新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臺。
今天論壇聚集了特別多年輕人,在中國電影廣闊的界面上也活躍著太多難以數計的年輕人。我在電影局工作了12周年,長期和電影創作人員進行廣泛的接觸和交流,自認為已經認識了中國電影界絕大部分創作人員,但是當很多嶄新面孔出現時,我仍然感到詫異,有太多的創新性人才、創業性人才和跨界人才正在進入我們的電影業。他們不僅僅來自于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這樣的專門學科院校,還包括來自北大、清華、哈佛、斯坦福等很多院校的跨學科、跨領域人才,他們正在進入電影業,他們的創意和所形成的工作系統、他們對電影所懷抱的遠大理想,都將有力地改寫中國電影的未來。
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年電影人才強,則中國電影強。當我們看到這些青年人才,跨學科、跨領域人才,懷抱著對專業的敬畏精神、又懷抱著對規律的突破精神,他們在打破規律性、尊重規律性、走向可能性的過程當中,做出這么多創新性動作、發散創新性思維,我們沒有理由不對中國電影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看到太多的工作室、太多的新型公司、太多嶄新的電影個人,正在涌現出對電影無限的激情、智慧與活力,這就是我們創新的平臺、創業的平臺,為電影的未來提供了足夠的信心。
前幾天有記者問我,能否用一句話表達對中國電影未來的期許,我想到了古典哲學家康德的一個說法——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對于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頭上的星空就是要把電影產業做得更大更強,只有足夠的產業才能支撐足夠的創意和智慧,支撐足夠的多樣化、多類型、創新性的藝術表達。同時,還要牢記心中的道德,當中國成為電影產業大國和產業強國時,我們一定要有與之相匹配的電影文化尊嚴、電影文化規格,一定要有對世界電影做出中國獨特文化貢獻的信心和力量,這是我們共同的期待。讓我們一起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抵達中國電影光榮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