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第一次見到王童是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入圍影片《對風說愛你》的新聞發布會上,73歲的老導演精神奕奕地坐在一眾青春逼人的年輕主演中間,絲毫不顯疲態。現場,他問臺下就座的記者最多的是:“剛才的影片放映看了嗎?”“你們有被感動到嗎?”當聽到大多數記者給出肯定的答案,他才顯出放心的樣子來。
再次見到王童是在約定的專訪時間,他正在跟影片宣傳方討論新作《對風說愛你》的檔期問題,宣傳方對于6月26日公映的影片跟好萊塢巨制《侏羅紀世界》以及國產大片《道士下山》《橫沖直撞好萊塢》正面相撞感到不安,但王童卻不以為意,“這個我都不怕,關鍵是你要讓現在的觀眾感動,態度和信心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們拍這部電影,用了5年時間,也沒怕過什么。”
此次是王童第二次入圍金爵獎,早在1993年的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他就憑借《無言的山丘》摘得最高榮譽。作為臺灣電影的重要導演之一,從影30多年來,王童執導過11部電影,為上百部電影擔任過美術指導,他的代表作《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被奉為“臺灣三部曲”。他還拿下過6座金馬獎,并曾出任金馬獎主席。
問王童,在影壇浸淫數十年,如今面對年輕的觀眾,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他頓一頓,堅定回答,“我覺得時代在變,美學也變,什么都變,可是人心不會變,感動不會變。”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是王童一直著力解讀的主題,無論是《無言的山丘》中對日本占領臺灣初期礦工悲慘生活的關照,還是從市民生活角度反映國民黨撤退到臺灣動蕩年代的《紅柿子》,王童始終執著于對臺灣歷史的闡述。此番《對風說愛你》再次將目光投向這一命題,講述一群年輕人跨越臺灣海峽、歷時半個多世紀的愛恨糾葛以及成長蛻變。
這樣的關注視角,從王童幼時觀看的第一部電影就埋下了種子。王童大約5歲時,外婆帶他去看《一江春水向東流》,看完倆人哭得一塌糊涂,“我就覺得人為什么這么悲苦,長大后發現原因都是后面的那個大時代。時代的改變就會產生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我想去探求那個歷史背面所遮蔽的更真實的情感。”《對風說愛你》同樣圍繞“情”字展開,本沒有親緣的因為戰爭成了父子,本不是愛人的因為生活成了夫妻。王童說:“人的愛沒有血緣,一陣風吹過落地后生根,就成為一家人,就是最美的意義。”片中幾對戀人因為時代變遷遭遇不同的情感命運。影片結尾,一見鐘情卻不得而終的男女主角盛鵬和邱香在死后,終于憑借一對信物再獲“團圓”。對于這樣的處理,王童如此解讀,“中國的哲學,講究緣份和因果,就像春夏秋冬的四季輪回,人的際遇也一樣。”
為年輕人接拍新片
2005年,王童在執導動畫電影《紅孩兒:決戰火焰山》后暫別影壇,去大學當了10年的“教書匠”。直到電影《對風說愛你》,他才重執導筒。是什么動力讓他返回大銀幕?王童告訴《綜藝報》,這主要得益于兩岸文化交流的密切。越來越多大陸游客去臺灣觀光,這段歷史開始被關注,有來自大陸和臺灣兩邊的投資方想拍,一想就想到了王童。
王童答應了,但他附加了一個條件——要帶自己的學生來拍。“電影的文化一定要傳承,我希望通過實拍這部電影讓同學們做功課。電影里的副導演差不多都是學生,攝影師也有,編劇也有。”讓王童欣慰的是,這些年輕人并沒有辜負老師的期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影片拍攝中來,“雖然他們不懂那個時代,但是他們很認真在做,在嘗試。不要以為年輕人就只能拍青春片,你要給他機會,讓他們觸摸歷史,老師一定要帶。”
王童關心的不只是自己的學生,對于臺灣近些年崛起的新生代青年導演,他也多關注、關懷。“我們老一代導演都在關注臺灣新導演的成長,臺灣就這么大,常常三代導演聚在一起,談談大家最近想拍的電影,有時候能幫的就幫幫忙。”
王童還強調要感謝年輕人。“在學校教書的這10年,跟年輕人在一起,來來回回逼著自己不斷學習,因為你要吸收年輕人的想法,要回答年輕人的提問”。在這個過程中,王童重新看了很多偉大導演的電影,也看了很多好看的商業電影,這對他最大的啟發是兩個字——“節制”。 “有時候想說的太多,就得突出重點,細節不要那么嘮叨”。王童將其運用到《對風說愛你》中,電影里講到一位教授太太的死亡,他并沒有去拍死亡的過程,而是在教授女兒嫁人的時候,用父親站在母親遺照前面的鏡頭向觀眾做了簡潔有效的交代。
贊成市場化 但要回歸電影本質
對電影,王童始終堅持老手藝人的態度。因為《對風說愛你》涉及近60年的時間跨度,很難找到合適的場景作為拍攝地,美術指導出身的導演王童便選擇了親自搭景設計,并手繪故事板。電影拍完后,光后期配樂就花了三個月時間。“一定要認真,既然想拍就好好拍,電影是永續的,人可以死亡,但你的電影拍完就擺在那里了。”
對于市場,王童也不排斥,為了影片達到最好的推廣效果,整個上海電影節期間,王童不遺余力地配合各類采訪和發布會活動。“我贊成市場,因為電影本身就具備商業屬性。拍電影,你不是拍自己有偉大,有多藝術,你花老板這么多錢,最后讓人家賠錢,你只得一個獎心會很虛。我們拍電影得按照規矩來,也要替老板想一想,這是一個態度。所以我拍電影很小心,這一輩子都沒有超過預算。”《對風說愛你》的制作經費是1.6億臺幣左右,折合約3300萬人民幣,對于這樣一部史詩跨度的影片已屬不易。
然而,王童反對過度市場化,“市場需要包裝,需要銷售,需要俊男美女,這都對,《對風說愛你》也一樣。但是一定要記得回到電影的本質。你起碼要給觀眾點啟示、希望,一些人性化的東西。當然,也需要給觀眾以反思,比如說《辛德勒名單》,在殘酷的故事背后是一顆慈悲的心,你說它有沒有商業化?當然有,但重要的是它還有情懷。”
此次再度來到上海電影節,王童對大陸當下的電影生態既欣喜又憂慮,“大陸的電影市場蓬勃發展,這很好。但是蓬勃的同時,也需稍微有所注意。我們追求市場是對的,但過度討好觀眾卻是危險的,比如說一部電影用小錢賺了大錢,大家就一窩蜂都去拍這種電影,這不好。就算是對著觀眾的胃口來拍,也應該加一點想法進去,要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