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瀟霖
6月10日上午,上海電視節與騰訊視頻聯合主辦的白玉蘭分論壇“明天的綜藝節目”,就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討論。華策影視集團副總裁杜、浙江衛視節目中心主任周冬梅、《極速前進》制片人易驊、天娛傳媒副總裁馬昊、騰訊視頻綜藝負責人馬延琨等參與了會議。
主持人杜昉把“今天”的綜藝節目特點歸結為:韓風、寒風和浙江湖。他表示,目前國內綜藝節目大部分被韓國模式占據,導致電視劇遭遇“寒潮“。而最熱門的綜藝節目,基本出自一線衛視“浙江湖”(浙江、江蘇、湖南廣播電視臺),各家都在拼資質。未來,視頻網站的自制綜藝力量將更加強大。
一檔成功的節目模式,涉及創意、可執行度、可復制性、商業價值、市場機制等多種因素,是個綜合體,而不僅是個點子、想法。他認為,電視是門手藝活兒,與寫小說、拍電影類似。明天的現象級綜藝節目,依舊脫離不開唱歌、跳舞、談戀愛、吃飯等范疇,因為這些往往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
周冬梅預測流行趨勢
去年上半年以來,明星戶外真人秀扎堆,今年更是真人秀的井噴年。無論行業主管部門是否出臺相關的限制政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會進行調節,因為觀眾是最好的評委。
在幾十、上百檔真人秀中,最終能夠大浪淘沙生存下來的,一定是那些有內涵、有品質、契合中國當下社會現實、符合中國觀眾收視心理的節目。
我在領《綜藝報》去年“年度制片人”大獎時,主辦方曾經梳理回顧了綜藝節目一整年的表現。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好作品,節目形態豐富,是一群敬業、勤奮的人成就了這些。但客觀地說,國內確實缺乏一檔完全自主原創,并在收視率、口碑、影響力上都達到一線水準的“現象級”作品。
這個“沒有”的結果,問題出在哪里?我認為跟社會的外部環境相關。在社會的發展洪流中,從經濟到文化,所有產業都無法獨善其身?,F在,很多時候我們被急功近利的思想所脅迫。中國的電視人都具有理想和情懷,都想做完全原創的節目模式,但這又是一個“速食”時代,很多人想賺快錢。
好的原創節目需要時間、機會成本以及有基礎條件鋪路。我兒子在美國的一家軟件公司工作,他們公司研發的大部分軟件最終都無法投入應用。但也只有通過這種淘汰率,積累到一定量才會產生質變。內容產品的創新我想也是同理。
創新最有可能發生在一線平臺,但是對于浙江、湖南、江蘇等一線衛視來說,現在的試錯成本太高,我們的時段資源太缺乏。
這兩年我有深刻感觸。從去年下半年后特別明顯,隨著各種民營資本的進入,我們的門口總是排著很長的隊伍,來報節目的創意提案。凡是稍具規模公司,都會帶上幾位韓國人參與。這種情況下,完全原創、包括電視臺內部的原創項目,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嘗試?這對于決策層來說,也是一個巨大考驗。因為高位運作的平臺,每個資源都非常寶貴。如果試錯不成功,成本代價非常高昂。
那么應該由二三線衛視來承擔試錯風險嗎?對于他們來說,更加需要一擊即中,靠一個好項目殺出重圍。所以我覺得,目前創新的整體氛圍還差那么一點。
但是所有電視人心中的夢想,都沒有被磨滅。從整體環境來看,第一步可以在引進模式后的本土化上,先做一些小創新,慢慢積累,最終“積小事為大事”。我曾看到一篇文章,給我觸動很深。著名的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說:“創新這件事情需要很多創新元素的集聚,要達到一定濃度才可以。” 實際這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當整個行業都充滿了迫切的創新需求,加上資本的支持,以及平臺提供的試錯機會后,中國原創模式就會水到渠成。
“明天的綜藝節目”,我覺得大家想談的本質是“明天的現象級節目”是什么?現象級不是很容易產生,我們應該更多關注一些常態節目。我認為有一類節目會具有長久生命力,那就是“明星養成”類節目。人們希望通過看到草根人物的成長蛻變,伴隨自己一起成長,形成屬于這代人的共同記憶。
另一類我比較看好的節目,就是脫口秀類。它不一定會成為特別大的現象級節目,但或許脫口秀時代即將來臨。這基于幾點考慮: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80、90以及00后,都是在非常寬容的環境長大,并且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們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強,喜歡張揚自己的個性,喜歡標新立異,不愿趨同。隨著這種社會環境的變化,脫口秀類或是以“販賣”觀點為主的節目,通過對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獨特價值判斷的主持人、學者,會彰顯自己的個人魅力,這類節目可能會流行。
易驊:原創模式,會推銷很重要
去年底,我受邀和湖南衛視《一年級》制片人徐晴、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周冬梅一起領取《綜藝報》大獎,當時真的沒有想到。因為深圳衛視非常年輕,能和這些非常強的一線衛視同臺領獎,非常不容易。
去年綜藝節目“韓風”最盛時,《極速前進》是唯一一檔歐美模式。我認為在現今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作為制作團隊或衛視平臺,要清楚自己應該選擇何種節目參與競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在電視臺時,我是聽方案的甲方。今天,我是制作公司需要報提案的乙方。提案的過程給我帶來了兩點深刻感受:一、在海外曾經被證明過成功的節目模式,提案比較容易獲得認可。我們無需提煉各種節目亮點,只要把海外數據說明即可。各頻道的負責人都很忙,他們和專家們對于海外引進的模式,一聽就能明白大概內容。但如果拿著原創模式做提案,乙方就要面對非常大的考驗。能否在短短10分鐘內,把你的想法和創意模式化、概念化,并簡單清晰地表達出來,立即HOLD住頻道總監的心和眼光,這點非常關鍵。
二、一個原創方案,執行的過程中因為缺乏成功先例,也沒有可以學習和討論的合作方,所以整個過程會非常艱難和辛苦。這對團隊、平臺、信心、收視率各個方面都是考驗。
成功的現象級節目無法預測,也沒有方法論。但有一點最重要:節目能否帶動各個渠道的受眾跟著一起“High”,而不是在某個點上自娛自樂,這是關鍵。
馬昊:一線衛視試錯成本過高
多年來,我一直在扮演“提案”的角色,所以我感觸很深。幾年前我曾經去日本學習,日本電視臺在創新節目的試錯方面,有特別好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電視臺的晚間黃金時段確實會非常謹慎,但他們會把凌晨一點的時段拿出來做實驗,嘗試創新內容。電視臺對這些新節目會設置一些指標,如果達標就會提升稍好的時段,比如傍晚;如果指標再達成,進一步提升到黃金檔。整個過程中會有數據反饋給制作人,也可以大致預判出節目在黃金檔期間的表現力。
為什么會選擇凌晨一點?因為這個時段看電視的主流觀眾基本都是年輕人。我們也希望平臺方可以提供類似嘗試,讓中國的電視人能夠多做些與眾不同的內容來。
此外,我覺得目前對于創新的理解也有些偏差。創新的節目模式,不一定非是所有人從沒見過的模式?,F在世界范圍內的好模式,包括韓國模式,基本都會是脫胎于某些早期的節目模式,然后慢慢延伸、發展出來新類型。
中國電視人的學習能力非常強,我們要學會放大某一個點,做到極致,這可能就是創新。
“模式”創新還來自于它的多元化。因為我們的內容、模式扎堆、跟風現象比較嚴重。明星戶外真人秀成功了,就會有同類的7-8檔節目推出;明星親子類的節目火了,各家又推同類節目。這種狀況,我覺得是市場問題,很多時候可能節目是被廣告商綁架了。
明天的綜藝節目,我們會繼續堅持“制造偶像”節目。我覺得電視節目的制作人很像產品經理,偶像節目是一個更特殊化的產品。制造偶像可以產生粉絲,而且除了節目本身,還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
我認為現在中國人進入了“全民愛秀時代”,無論是晚上朋友圈秀美食,還是中午發“心靈雞湯”,都是這種全面愛秀的表現。只有當所有的用戶想參與進來時,節目的互動才成立。我認為圍繞這種全民愛秀的潮流,有無限的拓展空間,我們也會在這方面開發全新的模式。
馬珽琨:明天的綜藝,互動是關鍵
對于現在的視頻網站,我們有點“現世報”的感覺。因為采購一檔電視臺的熱門節目,恨不得花上幾億都可以,只要能賺回流量。但是對于自制的原創節目,花幾百萬、甚至一兩千萬,都會覺得壓力挺大。
這兩年去英國,我們跟英國的同行交流時,發現一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方式。他們會給創意人員留很大的試錯空間。你來提案,播出平臺甚至可以只做兩集樣片試播。如果播出效果好,再出錢變成一檔季播節目。如果做得更好,可能會形成一個模式,由專門的模式公司向全球銷售。
而且這種創意不屬于平臺方,而屬于創意公司,有時甚至屬于創意研發人員。這是一個產業鏈的整合、扶持問題,平臺方愿意花時間支持新的想法和團隊,最終又能夠成功的商業化運作起來,把創意最終變成商品。
平臺方當然就會有壓力。比如視頻網站現在處于虧損狀態,但我們對多元化的追求必須進行。我相信創新也好,微創新也好,節目跟技術革新結合發展也好,其實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對騰訊視頻來說,綜藝節目這兩年一直在平臺的播放量、流量、用戶數占比最高。后臺數據表明,用戶逐漸傾向于“內容的真實性”。
而且用戶對“互動”有更高要求。這種“互動”不是簡單的“我能夠參與”的概念,而是希望能夠與內容有明確的結合。傳統電視媒體比較難滿足這個需求,但這恰是視頻網站的機會。當年超女、快男,都是通過投票方式引發全民參與。今天,除了“投票”方式外,還會不會有更創新的手段,可以讓所有人參與到內容生產過程中來,甚至因“參與”而創造出新內容?這是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在國外,這種潮流越來越明顯,就是“看+參與”。內容的創新、技術的革新,不單是互聯網方面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錄制技術和演播技術的創新。如果錄制流程的革新不到位,互聯網在末端是無法進入的。需要解決的創新問題包括,直播、點播如何參與?參與過后,最終結果會不會二次在社交媒體上發酵?如果能夠真正產生生態圈的化學反應,就會形成巨大的成功。這樣,視頻網站就不僅是一個渠道,更是內容發酵過程中催化劑,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嘗試的、探討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