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瀟霖
上海電視節期間,“中國模式市場簡報”在中國模式日活動上發布。該報告對中國模式的引進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以下內容根據傳媒家CEO高琦演講整理。
2014年,央視及各大衛視共播出162檔模式節目,全年“死亡率”接近六成。2015年第一季度,電視臺共播出模式節目43檔左右。中國目前有40余家衛視頻道、242家省級地面頻道、4家大型視頻網站。模式節目和市場之間面臨的問題是“數量和質量不匹配”。這種情形類似于中國的電影市場,大片資源整合力很強,但類型片匱乏。
2014年,我國共引進模式節目63檔,新增引進節目32檔,占比50%。從2015年目前的增速來看,今年的引進模式數量也不會走低,但不排除政策控制、市場轉向等因素導致的變數發生。
梳理我國近兩年引進的代表模式可以看出,我們基本已經把全世界有創意資源的地方全部覆蓋。模式引進最大的輸入地是韓國,21檔左右,如果再加上八九檔聯合研發節目,總數接近30檔。
模式節目引進的整體市場花費在兩億人民幣規模,這凸顯了兩個問題:一、收視市場失衡。所有優質資源向強勢平臺集中,占據了全網關注度最高的幾檔頂尖綜藝節目。二、這一狀況制約了創新力的持續提升,尤其是國產自主原創節目的發展。
2014年,各大衛視計劃播出的162檔中大型節目中,聯合、承制節目144檔, 占比89%。最終播出的68檔節目中,聯合、承制節目56檔,自制節目僅12檔。制播分離已是大勢所趨。制播分離對產業帶來的直接促進,就是分工的專業化。有此基礎,我國模式節目才有市場化的可能。
新媒體方面有三個關鍵詞:1.網絡視頻。這是個傳統稱謂。2.網生內容。網生內容直接對應用戶概念、用戶思維。3.政策導向。未來行政主管部門在鼓勵創新、限制真人秀方面可能有政策出臺。
總結歸納起來,未來真人秀會更加偏向真實類、紀實類。“素人化”、“生活”、“紀實”會成為真人秀的主要表達手段,網絡的“互動”要素也會大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