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月前,電影《十二公民》上映。這部翻拍自美國經典法律電影《十二怒漢》的小成本國產片,一不是大制作,二沒有大咖助陣,三缺乏炫酷視效,卻因其特殊的形式和內容,以及演員的精彩表演,迅速引發熱議,并在羅馬電影節攬得金獎。推崇者盛贊其為“年度國產最佳”,批判者則指責該片“借到神筆,卻無法力透紙背”,更有“法治精神”“公民意識”“經典文本本土化”“話劇式電影”等諸多關涉討論。
《綜藝報》特邀數位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從不同角度對《十二公民》進行解讀,以期對行業有所啟發。
啟蒙意義與藝術呈現難能可貴尹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雖然《十二公民》的故事來自已有多個經典版本的“十二怒漢”,視聽語言也顯得過于傳統,但該片仍是近來中國電影市場上不可多得的優秀國產片,啟蒙意義與藝術呈現難能可貴。
作為一部翻拍作品,《十二怒漢》基本達到本土化訴求。“本土化”面臨的第一大難關是中國沒有刑事案件的評審團制度,對其如何完成假定的合理性,一開始我也持質疑態度。影片用了模擬評審團方式,又加入“為了孩子”的預設,對合理性進行了強化。此外,影片人物身份、性格定位的設計很見功力。12個人,既要代表社會的不同利益階層,還得有性格上的沖突。成片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物塑造達到這樣的要求。
我一直認為,面對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電影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十二公民》用假想的陪審團方式力圖探討嚴肅的社會問題,例如,在法治建設過程中什么是終極問題?是不是對人的生命進行最大程度的尊重?這個主題在當下社會有現實性,尤其在如今大部分電影趨于娛樂化、商業化的現狀下,凸顯了其社會良知和社會擔當。
影片很好地完成了對“公民”的解讀。“依法治國”的核心就是每個社會的個體都能成為公民。雖然靠一部電影完成對公民的建構是不可能的,但它表達了對公民社會的訴求,進行了現代公民教育的啟蒙,有重要意義。
那么,什么是“公民”?公民不是沒有差異,任何公民都有站在自己立場上的權力,但也有取得共識、求同存異的義務。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對等是題中應有之義,影片很有說服力地完成了這個連接和轉化的過程。
網上有人提出這部影片對富二代、地產商有“洗白”之嫌,我卻認為這恰恰是這部作品的價值。當下中國,因為社會的分層和差異性,導致了一種普遍性的反智、反官、反富情緒。但是在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他是商人、官二代、富二代,就剝奪他為自己生命辯護的基本權利。
在藝術呈現方面,《十二公民》比當今更多國產電影更能站得住腳。影片在沒有很強故事性的前提下,人物塑造立體豐滿,既有社會學意義上的特點,又兼顧人物個性,體現了很好的創作能力。當然,作為一個2小時以內的藝術作品,很難對12個人物都進行完整地呈現,有時可能還帶有一定的“標簽性”,但總體而言,大部分人物都較好地吻合了自己的性格身份,包括他們情感和心理的轉變都符合邏輯,沒有過度“漫畫化”。
表演上,雖然演員的舞臺表演痕跡比較重,但大都很好地詮釋了自己的角色。其中動作性、反差性強的人物給觀眾的印象更加深刻,包括那位富商角色,分寸感把握得很準確,既表現了身份中的缺陷,也傳達出可溝通的理性和善良。反而是8號陪審員和庭審組長兩個人物略顯平面化,他們的功能性更強,缺乏戲劇張力。
作為銀幕處女作,導演徐昂交上這種成色的作品已屬不易。這樣一部真正關注社會現實、且在藝術形式上達到一定高度的電影,彌補了市場的不足,稱得上是話劇界對中國電影的貢獻。也許《十二公民》在電影史上不會成為多么杰出的作品,但它對當下中國電影的積極意義值得肯定。尤其是中國電影市場化以后,業內總為自己的全盤商業化尋找托辭,遠離嚴肅題材和社會現實,有種自欺欺人的逃避感。希望《十二公民》能對行業有所觸動,并產生出比票房成績更擴展的廣泛社會意義。
文化價值、社會意義大于藝術品質索亞斌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如果《十二公民》不是一部翻拍電影,能打到9分。影片完成度很好,設計也比較精致。但正因為是翻拍,該片大的結構、關鍵劇情、重要的轉折點都跟原作完全一樣,其成功可說一大半是建立在原作基礎之上。
《十二公民》是當下中國需要的作品。它把美式的主旋律電影改成了中式的主旋律電影。美版原作講的是法治精神——12個普通公民一起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來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樣的理念在中國的翻拍版里有,但沒有達到同樣的深度,更多停留在了表層,如各種社會階層之間能不能平心靜氣地坐在一起進行有效的對話。原版中并沒有這層意思,但在中國版中被創造性地放大了。這一點很必要,也很有意義。但遺憾的是,影片沒有對此做進一步的延伸。其實完全可以做一個隱喻式的解讀:這樣一個兇殺案所呈現出的當下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是不是已經傷害到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
一定程度上,《十二公民》讓我想起了之前的《戰狼》。《戰狼》與好萊塢的《美國狙擊手》相似,都帶有濃烈的主旋律色彩,但后者并不是把觀念直白灌輸給觀眾,而是運用多種成熟的電影語言來傳達,效果非常好。相比之下《戰狼》則顯得過于直接。與此相同,《十二公民》的一些處理,包括結尾,檢察官身份的揭示以及和諧的調子,在藝術上可說非常幼稚,似乎所有討論者都獲得了直觀的教育,對生命有了直接的影響,反而把大情懷給壓扁了。在1957年的原版中,每個陪審員都盡到了義務,無愧于心,但卻并沒有一團和氣,這樣的處理更具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當然,中國版或許是因為顧及市場和各方面的接受尺度,因此沒有強調創作者的個性,而是更注重可操作性,這在當代中國還是必要的。
就表演而言,這部戲是群像戲,如果某個人特別突出就不對勁了。影片中有幾個人戲份更多,如韓童生、何冰。他們是話劇出身,多少有些舞臺范兒在里面,表現搶眼,但即便如此,也稱不上是“主人公”,大家都是作為整體出現的。如果不用話劇演員而用一線明星,作品最終能否有這樣的完整度,值得懷疑。
電影的視聽、敘事完成度也不錯,觀眾只要坐住前10分鐘,都能有興趣看完。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獎會場上,這是在34部入圍作品中唯一一部學生看完全場鼓掌的電影,足以證明這部片子的觀賞效果。
作為一部翻拍片,如果非要從藝術高度審視《十二公民》,顯得有些求全責備了。中國人特別擅長模仿,能在給定的東西中翻出無數花樣,但真正的原創力有待提升。當然,在本土商業電影還沒有發展成熟的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日本、韓國電影在成長過程中也有很多借鑒國外的例子,其品質和票房也都不錯,這說明了模仿階段的普遍性。未來中國市場上應該還會出現借鑒于海外的翻拍電影,只要不是惡意抄襲,都應該鼓勵。
此外,我在《十二公民》里感受到了主創的創作良知和社會責任感,這很重要。在這樣的時代和社會氛圍中出現這樣一部作品,除了對觀眾口味的培養,對整個社會的啟蒙也有進步意義。
細水長流的“話劇式電影” 趙敏 盧米埃影業市場總監
《十二公民》起片時就炒得很熱烈,盧米埃對其比較關注,在院線上了一個月,宣傳上也做了很多支持。最初我們對這部電影的判斷是:第一,內容很好,根據名片《十二怒漢》改編而來,核心還是法制意識和公民意識,這類影片目前國內比較少,有話題性;第二,影片的形式比較特殊,更偏向于“話劇式”的表現手法;第三,演員都是老戲骨,表演可圈可點,值得回味,特別是韓童生的表演非常到位,讓人印象深刻。當然客觀來說,中國版遠沒有超過美國原作。
與此同時,我們認為這部影片在市場上會有一定的門檻,會對觀眾有要求。這部影片雖然翻拍自經典名片,但原作在一般觀眾中的知名度不高,更多停留在影迷圈子內,所以《十二公民》面向的觀眾也會集中在資深影迷、話劇觀眾、關注主創的人群,以及欣賞水平、知識水平高一些的群體。因此,我們有針對性地在文化氛圍濃一些的影院加強排片,例如盧米埃芳草地影院,以及南京、西安等一些有較深文化底蘊城市的影院。具體的方式是:起排時,在每天黃金時間安排兩場左右;到兩三周后,觀影人數不那么集中,就在周末每天排2場至4場,讓有興趣的人真正方便看得到。通常這種文藝片的映期是4周到8周,如果能有好的上座情況,排片時間就會延長。
這部影片的票房是細水長流型的,沒有猛烈的爆發,但一直有人關注。上座率大至超過5成,觀眾中正面評價的占多數。目前全國票房已近1400萬元,在盧米埃的票房為14萬元,放映近300場,有3800人次觀影。去年的同類文藝片《推拿》品質很好,而且拿到金馬獎,票房也就1000萬元出頭,《十二公民》到目前這個水平已很不錯,超出我們的預期。
《十二公民》被稱為“話劇式電影”,類型特別。我們一直提倡“泛電影”的概念,包括話劇電影、歌劇電影、芭蕾舞電影等,只要品質不錯,都可以面向不同觀眾做有針對性的放映。我們曾經放映過京劇電影《天下歸心》、歌劇電影《圖蘭朵》,以及俄羅斯、英國皇家歌劇院的芭蕾舞電影等不同形式的影片。《十二公民》在國內話劇電影類型上算是先行一步,但作品在精良程度上仍有進步的空間。例如,跟國外同類影片相比,其聲畫調度、包裝形式都還可以再做提升,國外有的影片還做了3D效果,國產片也可借鑒。國內目前此類影片較少,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多,制作也會越來越好。
個人覺得《十二公民》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價值在于提供了多元類型。當下中國電影的創作大都是“一窩蜂”式的,要么都是喜劇、要么都是青春片。《十二公民》讓觀眾看到,中國現在也有不同的影片在做不同的嘗試,這是很好的跡象,也是市場進一步繁榮的表現。
是“私人感情”,還是“重責大任”? 王倩 《綜藝報》國內編輯
6月的一天,我在一座92人的小放映廳觀看了《十二公民》,當時的上座率大概有7成左右,對藝術片來說已相當不錯。觀眾以年輕人群為主,有幾對情侶,還有三位看上去有些“不合時宜”的老者(神似影片中的9號陪審員)。觀影時,青年觀眾笑聲不斷,而老人們卻一直在黑暗里靜默。
大銀幕上,12位有著強烈階層符號特質的人物,為一個從未謀面的孩子的生死問題虛擬投票,期間富二代、干爹、網議、地域歧視、貧富問題……諸多當下中國社會的現實矛盾在唇槍舌劍中蹦跳而出,在這座大學的體育館內正面交鋒,中國觀眾由此與那部50多年前的美國經典原作拉近了距離。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遺憾地與之錯身而過。
這部被稱為“言值爆表”的話劇式電影,從開片一發“言”,就讓觀眾嗅到了地道的中國味道——一團和氣的老好人、色厲內荏的的士司機、內心優越的地產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小商販、混不吝的北京土著、質樸耿介的河南保安、察言觀色的保險業務員……案件之外,讓人熟悉又“喜聞樂見”的國民群像生動又傳神。
導演徐昂對于國外文本的本土化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之前他編劇并執導的話劇《喜劇的憂傷》即是由日本劇作家三谷幸喜的《笑的大學》改編而來,并創造了北京人藝話劇演出的票房紀錄。關于《十二公民》拍攝的初衷,相比外界頻頻賦予的“普法”“啟蒙”的贊揚,徐昂自己的表述是,“這并不是一部法律題材的電影,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反映中國社會的現狀”,“就想拍12個中國人坐一塊兒為什么不能好好說話”。在我看來,電影順利地達成了導演的意圖。
至始至終,一種無處不在的“憤怒”情緒在片中揮之不去。言辭背后,每個人物都隱秘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憤怒”密碼。特別是北京土著一角,雖然有人詬病他的表演只是賣力嘶喊,而人物那腔濃得化不開的怒氣,成功地為整部電影營造了憤怒的場域。在憤怒中,我們看到了小商販艱難的生存狀態、看到了社會對空巢老人關注的缺失、看到地產商對仇富情緒的難以承受、看到北京土著對外地人牢固的偏見。這一切被功力深厚的話劇演員傳神演繹,為觀眾帶來酣暢淋漓的觀影快感。
然而,“憤怒”既成就了《十二公民》,也讓它止步于此。原版《十二怒漢》中,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說:“我們到這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肩負著重責大任,……不應該把這件事跟私人的感覺扯上關系!”但在《十二公民》中,我們看到的更多還是“私人感情”而不是“重責大任”。“我就投有罪,這是我的權力!”堅信“百事孝為先”卻又遭遇親子關系惡化的韓童生躺在長椅上,與現實做著執拗地對峙。
比起美國原版中對法律公正、理性存疑的直面;俄羅斯版對本國歷史的關照、對人性的挖掘,以及對法律與道德邊界的考量——缺少類似強大主旨的《十二公民》確實更像是一場“過家家”或者“辯論賽”,顯得單薄牽強和流于淺表,何冰義正言辭地向“陪審員”們呼吁的“合理的懷疑”,跟從河南小保安口中講出的沒有兩樣,都像是在干巴巴地喊口號。
王錚亮在電影片尾曲《出口》中唱道,“憤怒不是出口,是逃避的理由”,恰到好處地解釋了片中諸位人物行為的合理性,但也就此限制了向法理精神和人性深處追問的可能。當理性遇上意氣之爭,當人性變成人情,當拷問被煨成心靈雞湯,崇高感褪去,只留下片尾其樂融融的“童話”世界,燦爛溫情,卻又讓人心生尷尬和虛妄。
@《十二公民》
@馬伯庸
看了《十二公民》。從前看過57年美國版和06日本版,中國沒陪審團所以改成了模擬法庭。劇情全在討論案情與法律理念,毫不嘩眾取寵,時下中國真需要這么一部法律戲。臺詞本地化很成功,中國話中國事,全無翻譯痕跡。一票老戲骨,韓童生張永強絕贊,如話劇般精彩,年度最佳國產。可惜觀眾太少,幾如包場。
@ 張鳴
今天晚上,跟學生一起,看了電影《十二公民》,準備下周讀書會,就討論這個電影。看過之后,覺得雖然形式上模仿痕跡很重,但確實具有現實的意義。一班兒人馬,演得很好。
@路金波
周末薦影:《十二公民》。整部電影就一場戲:12個演員在屋里說話。能把故事講明白,贊!提個建議,12個公民不能都是男的啊。幻想卡司調整一下:先確定何冰韓童生等10個優秀的話劇男演員,然后拉一個群里面有范冰冰李冰冰章子怡舒淇趙薇姚晨,問:檔期7天!片酬10萬!誰來?
@梁歡
《十二公民》比預想的稍弱一些,畢竟有法律設定的硬限制,代入感和緊張度先天不足了點。但買來的劇本質量和演員的演技確實沒話講,今年目前最好看的國產電影。希望能多一些排片吧。
@北影門衛趙大寶
昨天和老伴兒到電影院觀看了《十二公民》,進電影院之前老伴兒還埋怨說浪費錢呢,看的時候她卻緊張得一直不理我。好看,真的好看。電影真實得反映了當下許多社會問題,讓我沉思了很久,尤其是小保安的角色很生活化。有個電影能客觀地為河南人說句話,我覺得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