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按照中國現行的黨委體制,在省、市、縣各級黨委中,均有一個常委職位,由省軍區、市軍分區、縣人民武裝部首長擔任,身著軍裝的他們被形象地稱為“戎裝常委”。在省委層面,這一職位由省軍區司令員或政委擔任。由于他們的軍銜都是少將或中將,也可稱為“將軍常委”。
中國現有31個省軍區,按照行政區劃的不同種類,名稱各有不同。22個省設有省軍區,如山東省軍區、江蘇省軍區等;4個直轄市中,首都北京由于負有拱衛中央的特殊使命,稱為衛戍區;天津、上海、重慶3市稱為警備區;5個自治區設軍區,如新疆軍區、西藏軍區等,共計有4種不同名稱,但一般情況下統稱為省軍區。
各省軍區既是大軍區(中國現有七大軍區為沈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和成都軍區)的下屬單位,同時又是省委軍事工作部門和省政府兵役工作機構,主要承擔征兵、民兵預備役、國防后備建設、復員轉業安置、支援地方建設等職能。
戎裝常委的主要職責就是協調軍隊與地方關系,代表軍方參與當地工作,在省委常委會決策中擁有一票。
戎裝常委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歷史成因。1949年以后,許多在“槍桿子打天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軍隊干部轉到地方任職,不少人仍然兼任軍隊職務。到了“文革”期間,黨政組織陷入癱瘓,各地紛紛實行軍管,大批軍隊干部接管地方政權,全國大部分省委都由軍隊干部擔任一把手,戎裝常委甚至戎裝書記比比皆是。
譬如1970年12月產生的第五屆江蘇省委共9名常委,其中省委第一書記許世友(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省委書記杜平(時任南京軍區政委)、省委書記吳大勝(時任江蘇省軍區第一政委)、省委副書記楊廣立(時任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省委常委肖永銀(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省委常委蔣科(時任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等6人是現役軍人,是戎裝常委。省委副書記彭沖、省委常委許家屯在建國前也都在軍隊擔任過職務。
“文革”之后,國家政治生活逐步回歸正常化,軍人當政的局面消失,大批戎裝常委都退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省委中只有一個名額留給軍隊。1977年2月新的江蘇省委常委班子之中,就只有江蘇省軍區第二政委鐘國楚一位戎裝常委了。各省情況大抵如此。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現全國黨建研究會會長虞云耀接受采訪時說,地方黨委常委中有一位來自軍方的常委,體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先來后到”與“輪流坐莊”
經過2014年底軍隊一輪人事大調整,一部分戎裝常委調任新職。
目前,31個省區市中,尚有新疆、云南、重慶、遼寧4地未補齊戎裝常委。此前,原新疆自治區黨委常委、新疆軍區政委劉雷升任蘭州軍區政委,原云南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石曉升任蘭州軍區副政委,二人成為搭檔。原重慶市委常委、警備區司令員高曉勇調任成都軍區裝備部部長,原遼寧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張林年滿60歲退出現役。4人的軍職已有人接替,但省委常委一職還未有新人補位。
一般來說,各省戎裝常委由司令員、政委輪流調任。往往是按照二人到該省任職先后順序,依“先來后到”的原則來確定常委席位歸屬,類似“輪流坐莊”。如果擔任一省省委常委的司令員調走了,就由政委繼任,而不是由新司令員繼任。
2014年12月,北京市委常委、衛戍區政委高東璐調任北京軍區副政委后,由衛戍區司令員潘良時繼任市委常委,而非新任衛戍區政委姜偉。
因為高東璐是2009年12月出任北京衛戍區政委,潘良時系2013年12月調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高東璐早于潘良時;而姜偉則是2014年12月履新北京衛戍區政委,潘良時又比姜偉早。
與北京一樣,原河北省委、省軍區司令員史魯澤升任北京軍區參謀長之后,省軍區政委李光聚繼任省委常委。原上海市委常委、警備區政委朱生嶺升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之后,警備區司令員何衛東繼任市委常委。原福建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曹德信調任江蘇省軍區政委之后,福建省軍區司令員熊安東繼任省委常委。原湖南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李有新退役,省軍區司令員黃躍進繼任省委常委。
當然,這種“先來后到”原則并無明文規定,亦非不變的鐵律。如2014年9月原山東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劉從良退役,繼任省委常委的就是新任省軍區政委呂民松,而非2011年就擔任山東省軍區司令員的榮森之。
截至目前,除了缺額的新、滇、渝、遼4地,其余27個省區市黨委中,由省軍區政委擔任省委常委的,有17人,占63%,比例遠超過省軍區司令員。這似乎也印證了政委在黨委工作中相對更具發言權的情況。
在全國眾多戎裝常委中,以北京新疆西藏三區司令的級別最高。北京衛戍區負責拱衛京畿,新疆西藏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承擔著最為艱巨復雜的維穩、戍邊和反恐任務。
去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成都軍區副司令員楊金山被開除黨籍,是第一位因腐敗落馬的軍方中央委員。楊金山曾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西藏軍區司令員,為戎裝常委留下了一記不光彩的紀錄。
省軍區將領受重用或成常態
大部分戎裝常委都曾在野戰軍服役。地處邊海防一線的省份,戰略地位更為重要,戎裝常委的仕途也相對更好。
在解放軍的力量構成之中,指揮管轄野戰部隊的18個集團軍是主力軍。與統轄數萬野戰部隊的集團軍相比,省軍區以往被視作二線單位。調到省軍區任職,常常被認為是進了養老院。
但在2014年底軍隊人事大調整中,原云南省軍區政委石曉少將升任蘭州軍區副政委,原河北省軍區司令員史魯澤少將升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原上海警備區政委朱生嶺少將升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原黑龍江省軍區司令員盛斌少將升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其中,石曉、史魯澤、朱生嶺都是戎裝常委。
軍區將領異軍突起,風頭甚至蓋過了集團軍將領,這在以往是極其少見的。這或許也是軍隊選官用人的一種“新常態”。
考察戎裝常委的成長路徑,大部分都曾在野戰軍服役。如現有的兩位副大軍區級戎裝常委中,北京市委常委、衛戍區司令員潘良時曾任第39集團軍軍長,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時當選中央候補委員的僅有的兩名集團軍軍長之一,另一位是第38集團軍軍長許林平,如今已升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也有人長期在省軍區任職。如江西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馬家利歷任福建省軍區海防13師政委,安徽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浙江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江西省軍區政委,經過4個相鄰的省軍區歷練。
與內地省份相比,云南、海南、黑龍江、福建等省地處邊海防一線,轄有作戰部隊,因此地位更加重要,這些地方的戎裝常委的仕途也相對更好。
如2014年7月原海南省委常委、省軍區司令員譚本宏少將升任駐港部隊司令員(副大軍區級),原駐港部隊司令員王曉軍中將調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而王曉軍原來也曾任海南省軍區司令員。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等超級機構。地方層面,各省份也陸續成立了深改小組、網信小組等對應機構。
一些戎裝常委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吉林省委常委、省軍區司令員陳紅海就是該省兩個小組的成員。
這是因為三中全會將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5+1+1”總體改革格局(“5”指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五個方面改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兩個“1”分別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及軍隊和國防改革),其中許多涉及軍地關系、軍民關系的改革事項,譬如健全國防動員體制機制,深化民兵預備役體制改革,調整理順邊海空防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兵役制度、退役軍人安置制度配套改革等,都需要省軍區負責落實推進。
在國家全局改革的大環境中,戎裝常委們將面臨新的使命。
(李金玲薦自《博客天下》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