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初,杜月笙、張嘯林等人還在大開賭場(法租界的幾大賭場均由杜月笙保護),但到了1931年,他名下的企業已經非常之多。全盛時期,杜月笙擔任董事長的企業、工廠、單位,就有56個,加上其余常務董事、董事、理事等,更為可觀。初步統計,他叫得上號的本兼各職(當然是正副職務)一共達到一百三十余個。
這些轉變,是從他靠上南京黨政勢力以后開始的,具體地說,是以1929年中匯銀行開張為起點。
由黑轉白:
政商暗結大發橫財
1928年,杜月笙開始籌備成立中匯銀行,并自任董事長。這是他由以往走私鴉片和經營煙館、賭臺等黑社會事業轉向“上流社會”的起點。杜月笙始終不甘于做一個“黑社會老大”,而要躋身上流社會,盡販賣鴉片總不是辦法。所以,他要“漂白”自己的出身。
另外,杜月笙的場面已經做得很大,其經濟開支日益膨脹,而隨著他從煙賭兩行逐漸退出,原有的收入大減,盤子有點兜不轉了,這時需要有挪用、透支的銀行賬戶。如此,他必須有幾個正經行當可以充充門面,有幾個體面頭銜可以炫耀炫耀。他的做法就是以銀行業為起點,改變杜月笙的社會地位,使他真正進入上流社會。很快,中匯銀行于1929年正式開張。
據說,中匯銀行還有一筆特殊的資金來自法國駐滬總領事柯格霖。這位領事先生在法租界“黑吃黑”,吃得腦滿腸肥,將搜刮來的大筆錢財也存入“老搭檔”的銀行,自然不用擔心會有露餡之虞。
此外,杜月笙的老本行——煙賭的攤檔老板無不是腰纏萬貫,杜月笙只要招呼一聲,他們的巨額流動資金都從別的銀行、錢莊轉入中匯。于是,杜月笙的銀行一開張,在銀行界就聲名鵲起,憑借這一炮,杜月笙在銀行業站住了腳。
不久,他又控制了金融界的臺柱之一,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由盛宣懷于1897年創辦,可見和北洋勢力淵源深遠)。1935年5月,通商銀行出現了擠兌危機。杜月笙以常務董事的身份出面維持,危機終于得以化解。6月7日,通商銀行召開董事會,改推杜月笙為董事長,使他取得了通商銀行的控制權。
不過,知情人說,本來這次擠兌風潮,就是宋子文等南京國民政府的金融勢力和杜月笙一手安排的:他們先讓人在銀行存下大筆款項,然后突然提款,讓銀行措手不及(因為銀行大筆資金投在營業大廈上),同時警告別的同業,不要給通商銀行拆借。這樣一來,這銀行的現金自然斷檔,只得上門求杜月笙“排憂解難”。
“解鈴還需系鈴人”,杜月笙給人家下的套,解起來還不容易?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南京國民政府從建政開始,就在想方設法控制全國尤其是上海的金融命脈,而杜月笙則和這股勢力合謀,趁機坐大。
步入商界:
輪船面粉風生水起
舊上海形容杜月笙發跡靠的是“三楊開泰”,指楊度、楊志雄、楊管北這三人做他的謀臣策士。從1931年開始,杜月笙全面插足上海的工商業,在自己銀行家的頭銜上又摞上頂實業家的帽子。
這一年,由楊管北開路,幫杜月笙打進狀元實業家張謇和他三哥創辦的大達輪船公司,杜月笙從此成了水運行業的龍頭之一,很快控制了長江的航運產業。楊管北趁大達公司遇到困難時,設法替杜月笙和自己收購大達的股票。
1933年新董事會開會醞釀董事長人選時,杜月笙指使青幫頭目戴步祥率領徒眾搶做大達碼頭的工頭,把原工頭張金奎及徒眾趕出碼頭。雙方發生械斗,警察局長蔡勁軍親自帶了大批武裝警察彈壓,大達碼頭被封鎖起來,輪船無法裝卸貨物,營業幾乎癱瘓。
在這種僵局之中,雙方反復談判,尤其是與張、杜兩家都有交情的史量才從中調解,杜月笙如愿以償擔任董事長,執掌了大達公司的管理權。杜月笙就此鞏固了其航運業的地位。
當時面粉業為上海十大行業之一,利潤豐厚,這使杜月笙生了覬覦之心。上海小沙渡路有個華豐面粉廠,老板盧少棠嗜賭如命。1931年他在賭場大敗虧輸,迫于無奈宣告要將華豐出賣,杜月笙僅以109萬元的低價將其納入囊中,而實際上,這筆錢也不是杜月笙自己掏腰包,他也掏不出。這時正值通商銀行董事長傅筱庵解除通緝后從北方回來,為“報答”杜月笙,同意以極低的利率向杜放貸。
杜月笙買到華豐面粉廠后,便把目光放到面粉交易所理事長的寶座上。這個位置可制約大江南北數省的面粉貿易。
當時,在面粉業交易所掌握實權的是交易所常務理事榮宗敬及其弟榮德生。榮氏兄弟是無錫人,早在光緒年間就在上海開設錢莊,并投資于面粉業。他們開辦的面粉廠,多達幾十家,創出有名的“兵船牌”面粉。杜月笙想憑一廠之力奪取面粉業領導寶座,難度甚大,所以必須另出奇謀。
適逢1931年國民政府裁撤厘金,改為統稅制,這反而加重了面粉商的負擔。
杜月笙抓住這一機會,親自跑到三省面粉業公會活動,為減輕同業的負擔而奔走呼吁。他的智囊團想出一招,寫了一篇致國民黨中央的呈文,請江蘇省政府轉呈中央實業部,要求特準“補助內地實業”,減稅50%。當時的江蘇省財政廳長張壽鏞是杜月笙的好友,中央的財政部長宋子文、實業部長孔祥熙,也都與杜交情匪淺,“交關要好”,請他們做個順水人情,不過是“閑話一句”。
自然,杜月笙的呈文一級級暢通無阻,最終水到渠成地取得批準。各廠商對杜月笙自是感激不盡。于是,在上海面粉交易所的股東大會上,杜月笙在改選中名列榜首,成為上海面粉交易所的理事長,楊管北被選為常務理事。
穩固地位:
上海三界呼風喚雨
杜月笙躋身于金融、工商界之后,又對上海灘上影響最大的一個華人商界組織——上海市商會的領導權發生了興趣。此時擔任會長的是虞洽卿,他其實和杜月笙關系還算融洽。
他在金融界、工商界的勢力和影響都超過了杜月笙。這樣的人,杜月笙要直接將他拉下馬來,取而代之,一時之間恐難奏效。經過再三盤算,他決定將一個可資利用的人選王曉籟作為替身,將其推上上海市商會會長的寶座。
在杜月笙的籌劃和力推下,王曉籟繼任市商會會長。此后,王曉籟對杜月笙更是言聽計從,而上海市商會也就納入了杜月笙影響力之范圍內。
當時的上海工會有“黃色工會”和“紅色工會”之分,前者控制在國民黨手里,后者則是中共地下黨領導。在1932年以前,杜月笙也出面調解工潮,但次數很少,而且主要在法租界。自從他的門生朱學范等人掌管工會后,他出面調解工潮的次數越來越多,范圍遍及全上海。當時國民黨的市黨部和社會局往往對市總工會施加壓力,要求工人不要和資本家對抗,于是工會的朱學范等人就請出杜月笙這尊門神來撐腰。杜月笙出面說話,誰都要賣面子。
杜月笙在1931年杜氏宗祠開祠以后,聲勢如日中天,這也和他經常出面調解工潮有關。
因為這些工運領袖每次請杜月笙出面擺平工潮后,總要號召各大單位在各大報上刊登鳴謝杜月笙調解的啟事,杜月笙覺得很有面子,也就樂得出馬排憂解難。罷工積極分子被警察逮捕了,或者受到其他幫會的威脅,只要朱學范請杜月笙出面,總是迎刃而解。通常是工人被警察前門銬進警察局,朱學范打著杜月笙的名義從后門將這些人保出來。
杜月笙從黑轉白的手段非常高明。他總是恰如其分地利用他的青幫勢力,在經濟界、產業界的各種沖突中以“中間人”、“調解人”進而是“主持人”的身份來“排憂解難”,而這些“憂難”暫時解決之后,卷入糾紛的幾方勢力都發覺,他們自此再也離不開這位大熱心人“杜先生”了,否則又將事無寧日。杜月笙總是使自己處在三角形的頂角位置,跨在另兩個對立的角上面,安穩地建構他的權力金字塔。
(《看歷史》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