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破除以藥補醫,降低虛高藥價”,兩會代表委員表示,藥品藥材的質量關系到群眾健康,藥價的高低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做了政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不失時機加快價格改革”。改革方向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下放一批基本公共服務收費定價權。
中藥價格瘋漲背后有何原因
據報道,常用的中藥材,如金銀花從27元一公斤最高漲到360元一公斤(價格飆漲13倍),板藍根從3元左右最高漲到30元,太子參從200多元最高漲到500元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表示,市場需求量增大,可種養殖中藥材受用工費提高,農副產品特殊市場規律波動,野生中藥材過度開發導致減少,不法商販投機炒作、囤積居奇等因素影響造成中藥材價格上漲,對中藥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吳以嶺說,中藥企業面臨生產成本上漲的巨大壓力,中藥原材料在生產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再加上人工、設備更新等成本的提高,同時又受國家藥品限價、降價政策的影響。許多效高價低的產品要么縮減產量、要么直接停產,個別企業甚至可能在原材料方面偷工減料。
此外,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不再,不利于中醫藥在基層的推廣應用。過高的藥材價格帶來的利益誘惑,使得中藥材資源過度采伐,部分中藥材品種無藥可用。價格過高使得制假售假者增多,老百姓深受其害。
為此,專家建議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物價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建立重點品種的市場運行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把握中藥價格信息,對非正常的價格波動給予及時行政干預,并嚴厲打擊人為抬高藥價、囤積居奇等行為。盡快建立并不斷完善中藥材收儲制度,實現國家對大宗中藥材品種的收儲管理。
另外,吳以嶺建議對資源稀缺和能人工種養殖的品種,由國家農業部門和中醫藥管理部門統一調研,對這些品種的繁育、種養殖給予資金、技術、政策支持。建立中藥材信息系統,掌握中藥材供求關系,尤其是可種養殖的品種,積極引導藥農種養品種與數量。
當前市場沒回扣就沒銷量
出廠價20多元一盒的抗癌中成藥蘆筍片,醫院售價達180多元。當前,一些抗生素新藥、抗癌類藥品價格虛高的現象普遍存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破除以藥補醫,降低虛高藥價”,兩會代表委員表示,藥品藥材的質量關系到群眾健康,藥價的高低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
據報道,10多年來,政府實施藥品降價30多次,但卻‘越降越高。藥企不是不想降,而是不敢降。90%以上的藥品都有降價空間,價格砍掉50%,一點問題都沒有。這里有一系列的中間環節,醫院的回扣是其中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張福維說,藥商出售藥品,早已將回扣計算在藥價里。
實際上,藥品價格在醫改中最敏感、最復雜。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輔仁藥業集團董事長朱文臣說,藥品出廠價包含約15%至20%的提成,是業內潛規則。藥價虛高,是在藥品流通環節中層層提高的。最終,患者從醫院拿到的藥價更高了。張福維說,雖然有些地方試點醫改,但始終是碎片式的,治標不治本,難以走出以藥養醫的怪圈。
據調查,制藥企業面向全國銷售,并在各省市制訂銷售計劃,根據當地的銷量來定價格。一旦有的試點價格降了,其他地方勢必也要求跟著降價。朱文臣說,實際上,降價并沒有使制藥企業的銷售量上升,反而下降了。醫生的利益空間沒有了,誰來給你開藥?對于制藥企業來說,銷售量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藥企代表坦言,降下去的價格實際上就是回扣。取消了回扣,藥品銷售的積極性至少下降80%。制藥企業擔心,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沒回扣就沒銷量,這就是藥企打價格保衛戰的真實原因。
同一名字的藥品,不同的廠家價格能差10倍,高價藥品貴在哪里,低價藥品質量水平是否達標?目前國家對藥品、醫用耗材的定價是由企業報價,物價局審批形成的。價格與成本差距大,形成高回扣,同時也給賄賂醫務人員留下空間。
耐人尋味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那么,現在的問題是,藥品價格由誰來定?
兩會代表認為,既然放開政府定價,藥品降價可通過市場的“量價”談判機制實現。建議列入國家財政支付的醫保藥品、耗材,由國家層面指定機構與生產廠家做“量價”談判,實行全國統購。
張福維建議,改革藥品定價體系,由審計和藥品監督等多部門參與,實施異地審計。合理地核算成本,防止地方保護主義;二是逐漸減少或者取消中間環節,增加國家基本用藥的基本數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建議,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物價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建立重點品種的市場運行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把握中藥價格信息,對非正常的價格波動給予及時行政干預,并嚴厲打擊人為抬高藥價、囤積居奇等行為。盡快建立并不斷完善中藥材收儲制度,實現國家對大宗中藥材品種的收儲管理。
“一些企業為牟取暴利玩壟斷,把控上游原材料,使得10元成本的原材料暴漲至900元,嚴重加大了下游藥企及老百姓的負擔。這就需要監管部門進行監管處理,以保證公平競爭及百姓利益。”院士胡季強表示。
胡季強認為,在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后,中藥要發展最根本仍是創新,但因為目前的審批制度,使得新藥上市速度緩慢,占醫藥市場份額30%的中藥,近幾年獲得批準的批文只占全部批文的5%左右, “長此下去,未來中藥的發展前景不樂觀,會對中藥犯下歷史性錯誤。”
藥價也需反壟斷
事實上,現實中也確實存在一些企業刻意玩的“壟斷游戲”,如某種原料只有三家企業有批文,而藥監局又不批新的,有企業便將這三家企業聯合起來,將價格抬高,形成寡頭壟斷,這對下游的藥企及消費者極其不公平。
據了解,康恩貝也遭遇了此類的“壟斷”。國家基本藥物尿素乳膏原材料是尿素,市場上農用尿素只有三元一公斤,精制后可以用于藥用尿素,成本在10元錢,與下游藥企交易的合理價格是20-30元之間,但形成壟斷后,價格攀升至900元。康恩貝等下游藥企聯合向發改委提出反壟斷調查,結果價格降至200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表示“市場的發展離不開監管,藥品作為特殊商品,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物價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建立重點品種的市場運行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把握中藥價格信息,對非正常的價格波動給予及時行政干預,并嚴厲打擊人為抬高藥價、囤積居奇行為。”
事實上,近些年來,中藥材價格走高速度驚人。盡管近兩年大多數中藥材價格有所降低,但相比以往,有70%-80%常用的中藥材的價格上漲超過2倍以上。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成藥品種已近萬種,中藥產業得以迅猛發展,中成藥產業在我國成品藥巿場中占近30%的份額,總規模近4000億。因為原材料的漲價,使得中藥價格在不斷地提高甚至翻番,許多消費者都表示中藥處方費用在不斷提高,原來治療感冒咳嗽一付藥2-3元,20-30元能治好的病,現在動輒上百,甚至五六百。
胡季強列舉一組數據表明,中藥獲生產批件數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同時獲準產品創新程度不高,只有中藥目前市場份額的五分之一。而部分中藥新藥又很難進入全國及省醫保目錄。這表明未來可以上市的創新中藥將越來越少。
“鄭筱萸案留給藥監總局的陰影或許到現在也未消散。”據了解,2005年1-5月,也就是藥監局原局長鄭筱萸在任的最后半年,中國共批準仿制藥4237個,涉案的企業一年竟拿到100多個批文。鄭筱萸事發后直到2008年,藥監局才清理完成前任積壓下來的2.4萬個申請“遺產”。
胡季強認為,藥品評審遲緩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全國人大代表、科倫藥業董事長劉革新也曾抱怨:“積壓的材料已經超過1.4萬件。其中不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這些新藥上市慢,給企業的回報遲滯,自然導致創新困難。”因此,胡季強建議食藥總局盡快調整中藥注冊監管政策,根據中藥特點和現狀,既大力支持已有中藥產品提高標準、增加質量穩定性和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又支持創新中藥和劑型創新。
(《中國經營報》201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