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訊10月24日至25日,主題為“數字記憶:構建、認同與傳承”的2015數字記憶國際論壇暨第六屆中國電子文件管理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電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和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共同主辦。其主要內容包括數字記憶的采集、整合、保管、利用、展示等理論認知和實踐成果,旨在搭建數字記憶領域的交流平臺,加強國內外相關機構與項目的溝通,促進數字記憶理論和方法的豐富完善,進一步推動數字記憶的構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王祥武出席并致辭。浙江省檔案局局長劉蕓,湖北省檔案局局長黃國雄,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電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馮惠玲,國家電子文件管理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處長張定華,以及來自中國大陸、新加坡、英國、荷蘭和臺灣地區的業界和學界專家出席論壇。
陳雨露校長在致辭中表示,記憶對于個人和集體都極為重要,健全的集體記憶是判斷一個民族精神狀態、文明程度的重要依據。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歷史記錄、尊重傳統文化、珍惜集體記憶的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書籍、藝術、習俗等全面構筑了中華民族獨特、悠久的“記憶之宮殿”。在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如何構建、認同與傳承集體記憶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作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在數字記憶構建、中華文明傳承的教育與研究領域要肩負起重要的使命和責任,與社會各界攜手,共同推動數字記憶的構建。
李明華局長指出,集體記憶是一個群體共同的精神財富。小到家庭、企業,大到國家、民族,對于一個社會群體來,構建、維護和傳承反映該群體的本質、信仰和歸屬的共同傳統、集體文化和社會記憶至關重要。中國檔案界一直致力于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201 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使中國記憶上升到世界記憶,這對人類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也帶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如何整合檔案資源、確保珍貴檔案文件得到有效保護和廣泛傳播,就是擺在檔案部門面前的一項全新課題。特別是我們進入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時代,檔案工作者更要順勢而為,讓這個偉大時代的鮮活記憶與數字世界同在同行。
王祥武主任在致辭中強調,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以特別委托項目的方式開展了北京城市記憶數字資源項目建設,以數字資源的形式傳播北京文化,對保存北京記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期間,馮惠玲教授做了《數字時代的記憶風景》的開場演講。她從希臘傳說、心理學、社會學、文獻學與編纂學等多角度分析了“記憶是什么”,并從“我們為什么需要記憶”“我們為什么需要數字記憶”“我們應該構建什么樣的數字記憶”三個方面引發思考,提出網絡時代要建設大眾的的數字記憶、精彩的數字記憶,“讓歷史告訴未來”,并最終構建一個充滿“博愛與溫情”的數字記憶。隨后,論壇進入“國家記憶”“地區與城市記憶”“資源的數字化開發”“新媒體中的記憶”等主題報告環節。與會嘉賓分享了各自在構建數字記憶、加強地區認同、傳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引起了強烈反響和熱議。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這次論壇成為一場異彩紛呈的數字記憶盛宴。
本屆論壇還創造性地使用微報告、視頻報告等形式,帶領與會者在多媒體環境中,詳細了解國內外優秀項目成果,使更多更豐富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得到充分體現。
(張雪威/文 王雪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