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梅
詩詞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皆是融入血脈,一生一世。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閱讀古詩詞,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智慧,充滿情趣,充滿詩意。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欣賞古詩詞,讓他們在閱讀、欣賞中愛上詩詞,增長智慧、培養情趣,提高文學素養,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 那么,我們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去閱讀、欣賞古詩詞呢?筆者經過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于中學語文的古詩詞閱讀欣賞教學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注重詩詞的積累與朗讀
初中學生(特別是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文學素養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化積淀淺薄。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我們更應注重點滴積累,并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所以,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開展了“每日名句”、“每日一詩”等活動,充分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等平臺,在晨讀課、語文課上,由學生輪流當“講師”。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所喜歡的詩詞,帶領全班同學一起朗讀、欣賞。為了加強學生對于詩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讀時間我也會抽出一定的時間,抽查學生朗讀、背誦的情況。
朗讀在詩歌教學中十分重要,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古詩因句精詞粹、音韻和諧、意境優美而被大家所喜愛,它最適合朗讀、吟誦。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先播放配樂的朗讀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在組織《蒹葭》 的教學時,就采用了歌曲《在水一方》作為背景音樂錄制的錄音,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節奏、意境,再輕聲跟讀、大聲朗讀。
二、注重方法與賞析
古典詩詞文字精練,內涵豐富。教學中,我采取批判吸收、積極探索的態度,再結合新課標中“自主探究”等理念,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也更注重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探索、完善古詩詞課堂教學方法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達到——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我現將古詩詞教學中的體會,歸納成以下幾種方法:
1.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詩詞作者及創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如:賞讀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一詩時,必要先了解作者李煜,他是五代時南唐后主,后降宋后成為亡國之君,失去家國,也失去了自由,能詩文、音樂、書畫,尤以詞著名。本首詞乃作者降宋后所寫。黃昇曾評“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衰以思也。”,全詞以“無言獨上西樓”領起,寫盡了作者囚禁生活的愁苦,也道盡了一名亡國之君的哀思、對故國家園的眷戀之情。
2.引導學生賞析詩詞經典詞句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于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
3.引導學生根據意象鑒賞詩詞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例如:吹奏笛、笙、簫等,多暗含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孤獨之境,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其言抒發其對人思戀之情。在了解意象及其大體含義后,學生形成一些認識,便能歸納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順暢賞析詩詞。
4.引導學生體悟詩詞的意境
詩歌美,常常表現在詩歌的意境美。鑒賞詩詞,必要通過詞句好好領會其意境。在教學時,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理解詩句的意思上,還要有進一步的發掘,重點分析優美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字,來體悟詩詞的意境。通過欣賞詩歌中的名句和優美的詩句,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品中鮮明的形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引發學生的情思,從而達到以情怡情,凈化心靈的目的。
5.引導學生延伸、創造詩詞
詩詞的海洋浩瀚絢麗,是培養學生文學素質的活水源泉。鑒賞詩詞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把對詩歌的鑒賞得到的感悟表達出來,煥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著運用已有的審美經驗、審美情感,充分發揮想象力,對詩詞的內涵進行延伸、創造。延伸、創造的方法有很多,如續寫、改寫、擴寫等。
古典詩詞,無論是豪放也罷,婉約也好,皆是詩中有畫,詞中有情。我們透過每一首的描繪都能看到一個美麗的畫卷,聽到一段經典、震撼的往事,既能感受到邊塞風光的壯闊蒼涼、絢麗多彩,又能感受到祖國山水的神奇秀麗、幽美寧靜。就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遨游其中,鑒賞品味,盡情去享受這些美麗的精神食糧,讓這些古典詩詞去豐富他們的人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耿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