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杰松
學生講題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限時講授來縮短教學時間,騰出教學空間,給予學生一塊自主展示平臺,讓學生在限定主題內,結合自身學習、理解,針對某一數學內容進行自主分析、講解、點評的過程。“講題”這一教學實踐模式,徹底翻轉了學生課堂“從屬者”的角色,因為教師的適度讓步,學生得以在課堂上將自身學習經驗、方法、技巧進行展示和分享,對于講題學生而言是一次個人知識的梳理和檢驗,對于聽題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學習、對照、提升的好機會。通過講題一方面能夠大大促進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將大大激發學生主體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能力提升。可見,學生講題這一教學策略是符合初中數學新課標要求的,是符合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需要的。下面,我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應用學生講題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一、明確方法,指明要點,做好講題準備
要開展初中數學學生講題教學活動,首先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進行“講題”。在對學生進行講題方法指導時,我比較傾向于“要點式”引導。所謂要點式引導,就是只對講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要點進行明確界定,要求學生必須呈現;對于講題過程中知識要點的具體展現方式方法則只做必要的示范和點撥,不做嚴格的限定。因為要點式引導給予學生幫助的同時,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學生也較容易接受,利于學生做好講題準備。
在教學初中數學七年級《有理數的加法》這部分內容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講題的:我首先向學生明確講題中需要呈現哪些要素:“同學們,進行講題,至少要包括三個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進行審題分析,講清楚你是如何審題的;第二部分是進行解題分析,講清該如何選定解題策略;第三部分是進行解題演示,具體呈現你的解題方法。”接著,我又向學生進行講題示范:“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倉庫里本來有3500斤蘋果,后來分別又存入1500斤,取出300斤,存入400斤,取出1400斤,取出200斤,請問倉庫現在有多少蘋果?我們在講這道題目的時候,就要先分析題目,這是一道有理數的加法題,存入是增多是正數,取出是減少是負數,那么就能得到這樣一個式子‘3500+1500-300+400-1400-200=?這個式子可以用加法交換率和結合律來簡便計算,得到這樣一個式子‘(3500+1500)+(400-1400)+(-300-200)=5000-1000-500=3500。”通過這樣進行要點指導和示范,學生基本能掌握講題的要領。
二、多樣講題,適度引導,提高講題質量
學生具備一定的講題要領之后,就可以開展講題活動。但是初中生個性鮮明,如果只是單純僵化地讓學生到臺上進行講題,新鮮勁一過學生很快就會產生倦怠情緒,導致講題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豐富講題形式,通過組織多樣化的講題活動,增強學生講題積極性,提升講題效果。要豐富講題形式,我覺得可以抓住初中生集體認同感強這一心理特征,在講題活動中加入合作和競爭等元素,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迸發更多的聰明才智,更好地發揮個人潛力,并在教師的適度引導下,提升講題質量。
在教學初中數學《二元一次方程組》這道題目時,我就組織了“二人講題競賽”的活動,同一道題目,邀請兩名學生上臺進行講題,看誰講得最清晰簡便。比如這道題目:“養殖場共有雞鴨40只,已知雞比鴨多兩只,請問雞和鴨各多少只。”邀請上來的兩名學生分別是這樣講題的:
學生A:“設雞鴨分別為x和y,從題目就能知道x+y=40,x-y=2,所以x=y+2,所以y+2+y=40,2y=38,y=19,所以x=19+2=21”。
學生B:“依據題意可知要求的是雞和鴨的數目,既然有兩個未知數,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來求解,分別設雞為x,鴨為y,可得,上下兩式相加,可得2x=42,所以x=21,y=21-2=19”。
通過組織這樣的講題活動,學生在合作競爭中相互學習借鑒,有效提升了講題的質量,促進學生互學相長。
三、合理評價,引導總結,增強講題效果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說只學習不總結就會陷入迷惑。講題教學也同樣需要總結,通過有效引導,強化總結,讓學生從講題教學活動中汲取更多的養分,進一步增強講題效果,促進學生提升。
在上文的“二人講題競賽”活動中,第二名學生的講題顯然是比第一名學生好的,但在進行評價時,教師的措辭就要有所考慮了,我是這樣進行評價的:“兩位同學都講得很好,B同學講得會更完整一些,但A同學也講得很不錯。兩位同學講的兩種解法都應該掌握,尤其是B同學的解法,利用上下兩式相加或相減的方式來消元,從而提升解題的簡便度。比如這樣一道題目,這個時候消元法顯然就比代入法簡單多了。”通過這樣進行評價和總結,有利于學生去粗取精,吸收借鑒,鞏固提升自身知識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南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