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數學來源自于生活,也要應用到生活之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要重視將數學教學與生活體驗聯系在一起,設置生活情境,通過生活與數學的相結合,鍛煉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生活化,喚起學生生活經驗
學生看到數學題目時不能將題目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來教學。通過創設與生活有關的情境,將學生引入其中,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認識到這些內容與生活有關,聯想到生活經驗。教師可以選用周圍的事物,比如學校的建筑物、周圍的同學、身邊的生活瑣事,教師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圖片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興趣。接著進行數學教學。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鑲嵌”時,教師可以先問問學生喝沒喝過蜂蜜,有同學愛喝的嗎?蜂蜜是很香甜可口的,那你們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是一群叫作蜜蜂的小精靈生產出來的,你們知道它們住在哪里嗎?形狀是什么樣的呢?你們覺得這形狀有什么特點呢?接著讓學生聯系實際看看能不能找出其他與之相似的內容,比如貼的正六面形的瓷磚等等,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接著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這些圖片,通過圖片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接著通過問題的設置來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促使學生不斷思考、不斷總結,聯系生活內容進行歸納。這樣做,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通過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提升學生的能力。
二、再現生活中原型,提出生活化數學問題
教師在設計題目時,可以設計與生活相關的題目,尤其是在應用題之中,最容易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學“在所有連結兩點的線段中最短”時,教師可以設立這樣一道題目:小明同學需要從上海趕往廣州,路程大約是1811公里,如果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趕往廣州,分別是乘坐客輪、飛機、高鐵,哪一種最快呢?學生一看問題是與生活實際有關,會聯系生活經驗,選擇飛機,因為學生印象中飛機是較快的一種交通。接著教師問問學生為什么呢?有些學生會回答飛機飛得很快,教師不用急著糾正,慢慢引導:除了速度,你們看看距離呢?從數學角度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
三、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探究數學問題
數學實踐活動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動手操作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等,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展開課堂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教師要即使發現這些學生并且加以鼓勵,讓這一部分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在這么活躍的氣氛中更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動手操作熱情。教師在課前要設計好實踐課的方向,有計劃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實踐操作,逐漸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實踐課上,將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初步講解,讓學生自己探索接下來的內容。在自我探索中,感受到知識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知識。例如:在教學“銳角三角函數”時,首先準備一些必要的測量工具,接著讓學生自己選擇一些物體先測量一下,分小組統計自己測量的內容,接著以小組為單位測量教師選定的物體。教師作為學生的指路人,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講解一些指導意見并且幫助學生測量物體。接著學生將每個小組的測量的成績放在一起,進行討論,看看哪個的方法更好一些。總結歸納出較好的方案,在班級內進行展示。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
四、課后練習生活化,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課后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好課后時間才能將所學內容真正掌握牢固。然而學生都有一定的貪玩心理,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設計一些有趣的動手操作的課后作業,這樣學生在課后完成時,效率會高了很多。例如:在教學“軸對稱”時,教師在上完課后,問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會剪紙嗎?哪個能剪出優美的圖案,這次給你一個任務,自己動手做一個剪紙,要求是剪出的圖案要軸對稱。剪紙作為一門古代傳承到現在的手工藝術,你們對剪紙有什么認識呢?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如果你們有什么不會的、不懂的,可以問問你們的爺爺奶奶,也可以自己查資料。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還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了解中國古老剪紙藝術,也增加了學生與長輩的交流。”接著在班級里進行評比,首先選出小組之中最好的,接著選出班級之中最好的,可以給予小紅花作為獎勵。鞏固所學內容,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增加學生知識面,一舉多得。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價值。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的親切感,同時也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