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繼放
規則成了擺設,或不嚴格遵守,就會有潛規則。
所謂潛規則,即某些上不得臺面的通行做法。它既不成條,更不成款,彼此心照不宣。某種程度上,比印成紅頭文件、貼在墻上的“明規則”更管用。不遵守明規則還有人替你圓,諸如“改了就是好同志”之類;不按潛規則來,弄不好就“出局”了。
這是一種怪狀。潛規則頗像某些病毒:人皆喊打,卻很難根除,還會視“風聲”等因素不斷變異、升級。而且,和純粹的病毒不同,有人拼命維護潛規則,生存力也更強。在某些領域,頗有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的味道。
潛規則如此“張狂”,源于它后臺很“強勢”:他們往往既是明規則的制訂和執行人,又是潛規則的炮制和受益者。相當程度上,他們就是規則。這種人只可能是極少數,獲利也更豐。潛規則既無本又能生萬利,當然會被人“愛進骨髓”。
說到潛規則,人們往往想得很曖昧,還極容易娛樂似地將它與年輕漂亮的女演員和大叔型導演聯系起來。筆者好歹算半只腳踏進過影視圈,也能說句公道話:很多導演背了黑鍋。
有一個數據:中國持有“導演資格證”的人上萬,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無戲可導,能“潛規則”誰?即便做了某部戲的導演,真正的權力也在出品方、制片人手上。形象些,導演更像“總工程師”。說到選演員,多不歸導演管。確定某個主要演員,要考慮諸多因素。就算導演有那份“心”,制片人和出品方也不會干。道理極簡單:讓你“潛規則”了一回,戲卻演砸了,數百上千萬投資就打了水漂。當然,也有“上角色先上床”的事,但多發生在戲能不能封鏡都很難說的草臺班子里。正規劇組也有,前提是那個演員極具“潛質”。不然,頂多能演個“女工甲”、“丫環乙”,成不了交。
費這些筆墨,絕無為導演“正名”之意,只想說明潛規則絕非影視圈獨有,那個地方更受關注罷了。相對于我們知道或不甚了了的各種潛規則,“上床”之類還只能算小兒科。
潛規則到了什么程度呢?曾有人這般描述:張三和李四發生糾紛,很難斷是非。張三一時沖動,將李四打傷。事情的性質變了,且證人、證物俱全。本來,無論張三是誰,也不管什么原因,都該受到懲處。但人們通常見到的是,張三打電話四處托人,想大事化小;李四也在打電話求人,要討個公道。顯然:人們對潛規則的認可超過了對明規則的尊崇。荒唐的是,那些電話往往管用。
現實中,潛規則擠走明規則的事不少。想博士生畢業,須變相給導師打幾年工;想請某名大夫動手術,不送紅包就買貴得離譜的“進口手術刀”;考一本駕照,要接受一串潛規則的“洗禮”;某商品要進超市,除了“鋪貨”,還要逐一“打點”;收了貨不按合同付錢,叫“壓款”,且成了“考核指標”……秦皇島那個贓款上億元的“水老虎”,則將潛規則玩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我們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但論及法治和制度建設等軟實力,任重且道遠。中央重申以法治國,我們缺的也不是“法”,而是有法必依。潛規則既挑戰法治,也敗壞社會風氣,是一種人為的病毒。不能寄望那些病毒的炮制和受益者“自查自糾”,否則就是縱容,潛規則會因此層出不窮,且“壽比南山”。
法治呢?公道呢?該給潛規則送終了!
(摘自《政策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