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林
雨果曾說,“下水道代表著一個城市的良心”。如今,代表良知的已不只是下水道,還應包括公共安全等諸多領域。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一路高歌猛進,我們城市的“軟件系統”也要同步升級、更新換代,否則注定是脆弱的城鎮化。
仔細分析來看,一方面這是因為媒體報道的速度和透明度越發加強;另一方面則不得不承認,這是多年來粗放型城鎮化的必然結果。
發達國家用了上百年才走完的城市化歷程,我們用了30多年就完成了一大半。現在的挑戰則是,如何系統化的去補上這一課,而不是縫縫補補。
粗略總結,近期城市管理方面爆發出較多問題的領域包括:公共交通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和住房安全問題。
為何城市安全問題進入頻發期?初步可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城市和城鎮化發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這種爆發式發展和增長是發達國家無可比擬的速度。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相關理念和配套措施,包括法律法規等很容易跟不上,導致潛在問題大規模爆發。
二、安全和規范性標準制定相對不高,執行層面意識薄弱。
不少工程的執行標準低于國際標準,比如國際上很多下水道都是很大口徑的管道,而國內則是狹小的管道。而更為糟糕的是,國內不少工程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檢驗,偷工減料現象不時顯現。
三、監管跟不上,處罰成本較低。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四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很多執法部門在經費、人員有限的條件下,很難做到有效監控。在司法系統完善的國家,企業違法成本極高。而在國內,企業違法成本低到讓違法者膽大妄為。
近期發生的幾起電梯“吃人”事故莫不如此。維保行業魚龍混雜、行業監管不力等原因讓原本應該嚴密的電梯安全網隱患重重。僅國家質檢總局在今年上半年的排查中,就發現將近5%的電梯存在安全隱患。但發現之后對企業的處罰遠不足以形成威懾效果。
四、地方政府過度追求面子,不注重里子。
地面工程光鮮亮麗,地下工程則能應付就應付,而后者才被稱為良心工程。
是時候針對以上問題和現象作出改變了。
7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既重“面子”,也要重“里子”。這是李克強總理近兩年第三次就城市建設談到“面子里子論”。
2014年5月,李克強在內蒙古赤峰市考察一家污水處理廠在建項目時指出,地下基礎設施就是城市的“里子”,是城市的良心。
2015年4月,李克強在考察長春南部新城綜合交通樞紐施工現場時說,城市地下建設是外邊看不見的“里子”工程,但“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
地下管道建設可以說是城市管理能否轉型升級的關鍵。地下管廊涵蓋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八大類地下管線。世界第一條管廊是1833年在巴黎建設的,到現在已經運行了近200年,還在運行當中。而1861年、1890年英國和德國也分別開始建設管廊。
迄今為止,發達國家的管廊基本建完。但目前中國僅有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沈陽等少數幾個城市建有綜合管廊。李克強總理指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這一新模式,把各種地下設施都引入管廊,可以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這就意味著,城市建設和管理需要系統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修修補補。
顯然,我們的城市管理需要系統化和細節化。“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宣傳語需要有完善的公共安全制度和監管體系來保障。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