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具有許多本能性行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產生,它們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由于人類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這種本能被稱為人的行為習性。人的行為習性是在生活中為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自覺所形成的行為特征。這些大多數人都存在的習性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總結人們的更多的行為習性,使這些行為習性運用到當今的社會建設之中,在追求社會進步,城市現代化的前提下,建設出更多的文明的綠色的人性化設計,適應自然的原則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符合。
關鍵詞:行為習慣;城市;公共設施;應用
一、常見的人的行為習性
人的行為特征因人類社會的復雜多樣,受其各種因素的影響,諸如民族、地區、文化、社會制度等,因而呈現出復雜多樣的行為特征。人類具有許多本能性行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產生,它們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由于人類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這種本能被稱為人的行為習性。常見的一些人的行為習性有1.抄近路習性2.識途習性3.左側通行習性4.左轉彎習性5.從眾習性6.聚集效益習性。
二、人的行為習性各自的特點
人的行為習性是在生活中為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自覺所形成的行為特征。這些大多數人都存在的習性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抄近路習性的特點及給公共空間帶來的影響
在所有情況下,人們都不太喜歡舍近求遠,在清楚的了解目的地所在位置時,或者在有目的性的移動時,一般都是會選擇最短的路徑。所謂的捷徑效應是指人們總是盡量采取最簡捷的路線穿過某一空間,即使有其他影響因素也是如此。比如說觀眾走進展覽廳是,總是會停在頭幾件作品前,然后逐漸減少停頓的次數,一直到觀賞活動完成。為的是少走路。最常見的是,綠色草坪中一條條的小路。
(二)識途習性的特點及給公共空間帶來的影響
當不明確知道目的地位置時,人們都是邊摸索邊到達目的地,又循著來路返回,又或者當人們在進入某一場所后,如遇到危險(如火災)時,通常情況下會尋找原路返回,這種人們潛意識存在的經驗稱為識途性。在大量火災事故現場調查中發現,許多遇難者都是因為找不到安全出口而昏迷在電梯口,因為緊急情況下,電梯是自動關閉的。特別是在慌亂之際,人更表現出識途習性的行為。
(三)左側通行習性的特點及給公共空間帶來的影響
除少數的國家,在一般的街道的交通規則都是右側通行,然而在沒有交通規則干擾的道路上,如步行街上卻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變成了左側通行。人流在路面密度達到0.3人/m2以上時,人們常采用左側通行的方式。在單獨步行的時候沿道路左側通行則更多。[2]有一種說法是基于人的左側比較弱(心臟的位置),基于保護安全的本能而取左側為重。盡管有關的假說還沒有科學的證據,但左側為重的心理與行為特點卻是客觀存在。因此,提高建筑空間的功能效率需要在空間的布局和行動路線的安排上尊重人的行為特點。
(四)左轉彎習性的特點及給公共空間帶來的影響
人類有趨向于左轉彎的行為習性,例如在公園散步,游覽人群的行走軌跡可以顯示這一習性。電影院的入口不論在哪個位置,多數人都是沿著觀眾廳的走道成左轉彎的方向前進。此外,觀察美術館觀眾的動線,其中左轉彎的人是右轉的3倍,在體育運動中賽場的跑道也是左回轉的情況多,如田徑、速度滑冰、賽車等,也常見。在這種習性對于建筑和室內通道、避難通道設計具有指導作用。
(五)從眾習性的特點及給公共空間帶來的影響
在非常狀態下,大多數人容易陷入驚慌,缺乏鎮靜和冷靜判斷的能力,多出現盲目追隨的傾向,甚至爭先恐后不計后果的逃生,具有盲目性。這種隨大流的傾向就是追隨的本能,也就是從眾習性的特點。當室內出現緊急危險的情況時,總是會有一部分人首先采取避難行動,這時周圍剩下的人往往會跟著首先采取行動的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這就是大眾習性的作用。因此,設計室內避難疏散口,誘導是非常重要的。
(六)聚集效應習性的特點及給公共空間帶來的影響
有學者研究了人群密度與步行速度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當人群密度超過1.2人/m2時,步行速度會出現明顯下降趨勢。當空間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時,則會出現人群滯留現象。如果滯留時間過長,就會逐漸集結人群,這種現象稱之為聚集效應。所以在設計室內通道時,一定要預測人群密度,從而設計合理的通道空間,盡量防止滯留現象發生。
三、人的行為習性在設計中的應用
空間環境是通過設計來改善和體現的,好的設計是以人為出發點的。共有的人的行為習性是以人為出發點設計的靈感來源。應用人的行為習性是創造和諧、健康、舒適生活環境的主要因素,其應用表現形式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抄近路習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在交通繁忙的交叉路口人們可以抄近路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這里總是有很多的人不顧交通規則和交通標志及設施的引導,自顧自的沿著違章的但是卻是最短的線路行走。盡管可能帶來很多的問題(如違章、安全等)仍然如此,可見人的本能的力量——節約體能消耗的作用。這不是說違章有理,但是那些不考慮人的行為特點的環境設施設計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如此。有些國家在設計建筑、公園、和空間環境時就考慮了這一習性,如日本,十字路口的人行橫道線采取對角斜穿的方式,縮短了路程,比較符合人的抄近路的行為特征。法國巴黎的新城區德芳斯采取人走地面,車行地下的方式,使人們不必為了避讓交通車輛而受到各種限制,造成上上下下、左拐右拐的很多的冤枉路。這些都是在環境設計中尊重人的行為特點的應用。
(二)識途習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當危險或不安全的狀態出現時,人們事先無任何思想準備,使人陷入驚慌失措之中,立刻處于非常狀態,為了自身安全,選擇不熟悉的路徑,不按原來的道路返回,因此在設計室內安全出口時盡量設在入口的附近,并且要有明顯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標記。在室內環境安全設計中,由于燈光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故設置引導警示燈光,可起“防犯”的作用。在安全出入口作光導向設計,要比安全標志起更大的作用。盡量做到危險產生時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如許多大型的商場,影院,在電梯入口的地方有導向指示,并將安全出口設置在其附近,一旦危險發生時便于人們逃生。
(三)左側通行習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這種行為習性對展廳的展品陳列及服務位置設置等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展廳設計師,在展品展覽時往往以在通道的左側為主。能更好達到其展覽的最佳目的。如一些大型家居商場里面的家居擺設,將設計好的樣板間,放在人們習慣左轉彎的左面,將其主打的家居或飾品擺放其內,更好的做到了銷售的目的,同時又不會使購買者顧此失彼。另一方面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大多數國家,甚至國內特別行政區香港,都因為人們有不自覺的左側通行的習性,而實施左側通行,這樣既減少了交通事故,也方便了人群流動。
(四)左轉彎習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有學者研究發現同樣條件下的向左轉彎的所要時間比向右轉彎的時間短。所以我們設計的大多數運動場地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轉的,這是為了使運動員更好的發揮及順應運動員運動的習性,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體育事業。而在展廳布置方面把主要的展品放在人們視線所能顧及的地方,減少了欣賞者的通行,同時又達到展覽的目的。
(五)從眾習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從眾習性本質上就是動物的追隨本能,在自然界中,當遇到異常危險情況時,某些動物會向某一個方向奔跑,其他的動物就會緊跟而上。人類也有這種“隨大流”的習性。這種習性對運動場的安全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在運動場發生騷亂或異常情況時,如何使首先發現者找到安全通道是很重要的。由于人類還有向光性和躲避危險的本能,故可在通道內設置警示安全照明,并指明避難疏散口,或者是聲音通知在場人員安全撤離,誘導非常重要。
(六)聚集效應習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在火車站,地鐵站或廣場等公開場合往往會發現人群密度較為集中的幾片。如火車站進站口,由于過多的人口擁擠會出現人員傷亡等不必要的事情發生。在上海、南京、杭州等人流較多的進站口,為避免大量人口的滯留,而設置了電梯或步梯,及寬敞的大廳,為更好的分散人流做了必要的準備。出站口設置寬敞的廣場,而交通工具設置在廣場以外的地方,也為疏散人群做了充分的準備。在地鐵站候車處,裝飾了許多廣告,或是自動服務系統,起到了吸引人流的左右,防止人群過度集中。而在廣場也安放了許多休息用具或體育健身器材,為分散人群,娛樂安全做好了鋪墊。
四、人的行為習性在設計應用中的作用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空間質量和人性化建設的逐漸重視,廣場、游樂園、步行街和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等具有公共性的開放空間得到較大的發展。建立人性化設計空間,目的是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適合人類的心理和親身感受。通過人性化設計引導人,使人們的生活更舒適,社會更和諧。而人的行為習性對設計的影響也就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并應用。人的行為習性還有很多如趨光性、依托的安全感、人的距離保持等等,都在空間設計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就是這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人的行為方式,在空間環境的形態中影響深遠,正如阿爾特曼指出的:“可以認為空間的使用既由人決定,同時又決定人的行為”。城市設計從人的利益出發,更多的為公眾服務,人性化的城市空間必須要以城市環境和實際生活互為起點,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核心,也就是說空間是一系列有關多種元素與“人”的關系的綜合。人們感知外界事物,對自身產生影響,常常帶有各自的習性,把這些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共性應用在設計中,這樣使得社會公共空間與人達成一種和諧與默契,達成了空間與人的一種交流。同時,是社會文明,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 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好設計。
五、結語
從人們生活的點滴出發,了解,發現,總結人們的更多的行為習性,使這些行為習性運用到當今的社會建設之中,在追求社會進步,城市現代化的前提下,建設出更多的文明的綠色的人性化設計,適應自然的原則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符合。消減城市生活帶來的陌生感,做到完善生活環境,使生活在空間中的人、社會、設計,都相互結合,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相互作用;使整個空間環境在運動中被人類自身感知;使社會建設更加文明。
參考文獻:
[1]龔錦.人體尺度與室內空間[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7.
[2]張月.室內人體工程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申黎明.人體工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4]魏志芬,王玉潔.淺談空間設計中的心理因素[M]. 北京:中國園林出版社,2000.
[5]李文彬,朱守林.建筑室內與家具設計人體工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6]周興文.人的行為習性演化痕跡[J].沈陽大學報,2010.
作者簡介:
趙嬌嬌,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