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行評議制度是期刊出版中堅持使用的基本制度。學術期刊是期刊的一種,其出版過程中包含了專家評審、匿名評議、評議人員表決等制度。除了這些制度,學術期刊的出版還經常吸收一些比較先進的同行成果,不斷推動同行評議制度的改革。基于此,本文對學術期刊出版中的同行評議制度進行討論。
【關鍵詞】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制度
【作者單位】李亞卓,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期刊編輯部。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網絡環境下高校學術失范現象的成因及其防范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GH13373)。
學術期刊出版是期刊行業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術研究以及社會的學術普及來說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學術期刊出版本身來說,同行評議制度是其重要的出版制度,但是人們對學術期刊出版的同行評議制度了解得并不多,也不關注其實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希望對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性以及出版公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同行評議制度實行過程中的缺點論述
在學術期刊的出版中,很多學術期刊都采用了同行評議的制度要求,但在真正實踐過程中,堅持運用這些基本的制度要求并不能很好地保證學術期刊出版的公正性、合理性,也無法保證學術期刊具備高水準。第一,在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很多批評者都指出,同行評議制度的推行,很容易受到人情關系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評議人存在偏見因素的影響,這樣只能起反作用,而不能很好地推進學術期刊的快速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學術資源很容易集中在一些老學者的手中,一些年輕學者或者沒有名氣的學者就很難獲得出版的機會。第二,同行評議需要指定的專家們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并且給予專業的意見,但在選擇評審專家時,因為當代學術分工比較明確,所以找到同行的專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在評審過程中,經常出現外行人評審的現象。上述的問題都對學術期刊的出版質量和出版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也阻礙著其學術水平的提高。
二、同行評議制度改進的舉措分析
1.同行專家的選擇標準改革
各學術期刊在選擇同行專家具體人數時,具備一定的主觀特性。可以這樣講,在選擇同行專家時沒有特定的標準和規則,通常是按照學科研究領域來進行選擇。但是選擇同行專家這個權利是由期刊編輯來行使的,并沒有特定的要求和指定的程序,在這樣的情況下,編輯多多少少會考慮人情因素。為了防止評議組織者的權利受到干擾或者防止評審專家與評議人之間有著很大的人情關系,因此評審專家的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在實踐過程中,不同的學術期刊可以有具體的解決方案,防止同行評議制度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從而選擇出最佳的評審專家人員。一是建立回避和申請制度。在評審學術期刊過程中,需要堅持運用雙盲制度,但也需要考慮到一點,即有些作者與評審專家可能交往十分密切,對作者的寫作手法也十分熟悉,所以當看到熟悉的作者所寫的評審論文時,因為人情因素等關系,不能客觀地對其論文進行評價。因此,在選擇評審專家時,一些論文作者單位內部的專家或者與論文作者有著十分親密關系的專家,都應該刻意回避。另外,如果有些評審專家與評議者之間有矛盾,則很可能不能正視作者所寫的論文,由此很多學術期刊單位允許作者所寫的論文不送到評審專家手里進行審議,這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否決申請人申請制度。二是從多方面上建立起與科學領域相關的數據庫信息,實行專家輪換制度。隨著學術期刊專業化發展,在不斷實踐中,學術期刊編輯也從各方面了解了每一位專家的興趣愛好,所以在選擇專家時,編輯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選擇出不同水平的專家,這樣既可以減小評議組織的困擾,而且也能防止人情關系現象發生。所以,需要根據具體狀況,建立起與各專家相匹配的數據庫,從而使專家評審工作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三是逐漸擴大國際評審專家隊伍。隨著我國學術期刊出版的快速發展,一些外國作者也參與到投稿中,有很多發展狀況較好的學術期刊企業聘請了海外著名專家參與到評審論文的過程中。海外評審專家參加到評議過程中,既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人情因素的干擾,也可以加強同行評議的客觀性、公正性,促使學術與國際接軌。
2.改進同行專家評議方法
在選擇同行評議專家的過程中,需要秉持嚴格、科學、合理的原則,如果專家所采納的評價效果不是十分有效,也會在不同程度上致使評議結果不具備公平性。所以,在出版學術期刊的過程中,各行業需要對同行評議方式進行轉變。對于同行評議的基本規章來講,專家評審表決制是其基本制度,在不同狀況下,如果單單憑簡單多數制以及平均分數制這兩種制度,并不能很好地保證評議的公開性、公正性。綜合同行評議建議,并不是簡單地去除最高分或者最低分,而是需要仔細比較、反復推敲、提煉重點等,需要改進的地方包括:第一,期刊社需要采取加權評分制,聘請優秀的評審專家人員,針對一些需要評審的論文,給予他們資料豐富、邏輯嚴謹、原創性等這些重要性的指標,這樣可以防止一些問題的出現。第二,很多期刊還采用網絡評議方式,這就需要將網絡評審的優勢充分發揮,在評審時,可以采用匿名方式展開評審,這樣可以使專家與作者之間展開更好的交流和互動。在傳統的評審過程中,反饋評審專家的意見、專家復議、作者答辯等,這些過程都需要在學術期刊編輯監督管理之下進行,期刊出版所具備的周期性使作者很難每次都參與到專家復議的過程中。專家評審可以運用網絡展開評議,將最終的評審建議用電子郵件或者其他形式發送給作者,作者同時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進一步保證專家評審的合理性。在評審過程中,充分運用網絡評議所具有的匿名性這一優勢既可以保證評審專家和作者雙方都采用匿名評審規則,而且也能在不同程度上保證評審專家的公開性、公正性。
3.完善評審專家的評估機制
不論是在出版學術期刊還是出版圖書的過程中,有些時候,不管同行評議制度制定得如何完善、科學合理,評審專家也不能很好地勝任,如果評審專家不能很好地看待評審這份工作,那么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出版學術期刊造成損害。在選擇評審專家時,既需要考察這個專家是否具備一定的能力,又需要了解專家在學術道德方面的品質。雖然我們可以憑專家學歷、學術研究成果、學術履歷等各方面因素來衡量專家的能力,但是專家所具備的學術道德素養是否符合要求,在短時間內是很難觀察出來的。因為期刊出版具備專業化、周期性等特點,所以期刊編輯與評審專家可能有很多交流的機會,在與評審專家交流的過程中,期刊編輯會對專家的學術道德素養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可以在觀察中不斷修改評議制度。在進行指定的同行審議評估前,可以對候選的專家展開綜合的考量和評估,確認專家自身道德素養、工作能力與評審制度要求是否符合。在評議活動結束后,可對評審專家展開綜合評估,檢查評選成績是否達到規章要求,及時將那些沒有端正評審態度的專家從數據中移除。在評議之前,可運用關鍵詞搜索出有關專家的歷次評審狀況,防止出現一些不必要的情況,并且還可以依據某一位專家每一次的評審狀況,選擇出最合適的評議人。
綜上所述,學術期刊的出版對于出版行業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學術期刊承擔著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重要使命。而同行評議制度是學術期刊發表的重要制度,加強同行評議制度的建設有利于學術期刊學術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好地進行知識傳播,同時也能提高學術期刊出版的水平。
[1]何杰,王成紅,劉克.對同行評議專家評議工作進行評估的一些思考[J].中國科學基金,2004(1).
[2]閻光才.學術共同體內外的權力博弈與同行評議制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1).
[3]趙麗瑩,馮樹民,劉彤等.如何選擇“小同行”審稿專家[J].編輯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