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概述了孔子學院十年的發展歷程,肯定孔子學院為漢語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在梳理孔子學院分布情況、運營模式、性質和功能、效益分析及教學情況等發展現狀的同時,對其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走出去;孔子學院;發展;對策
【作者單位】劉旭,首都師范大學。
從2004年創辦第一所孔子學院,到2014年12月遍布世界五大洲126個國家的475所孔子學院、851個孔子課堂,10年間,孔子學院的跨越式發展及取得的成績,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也成為國內外熱議的焦點,其運營方式的合理性、傳授漢語的專業性、傳播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師資隊伍的建設性、長期規劃的科學性都成為漢語國際教育這一學科的重點研究課題。
2014年9月25美國芝加哥大學宣布停辦孔子學院,2014年10月1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宣布于2014年年底終止與中國孔子學院已達5年的合作,不再續約。短時間內連續兩所美國大學宣布停辦孔子學院,引起了軒然大波,將孔子學院推到風口浪尖上。美國芝加哥大學108位教授聯名建議叫停孔子學院,理由是擔心漢辦建立的孔子學院的“政府背景”和“不計成本”的投入方式,會影響“學術自由”。國內的輿論則傾向擔心孔子學院的相繼停辦,國家的投入會付諸東流,甚至部分專家學者為漢語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未來憂心忡忡。但是時隔半年(2015年5月),不僅美國沒有發生大規模孔子學院停辦事件,而且對其他國家甚至是美國的其他孔子學院也影響甚微。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孔子學院發展現狀,對其分布情況、運營模式、性質和功能、效益分析及發展現狀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
一、分布情況
根據表1數據統計分析,建立孔子學院數量最多的州為歐洲,占已建孔子學院總數的33%;美洲位列第二,占已建孔子學院總數的32%;亞洲位列第三,占已建孔子學院總數的22%;非洲位列第四,占已建孔子學院總數的9%;大洋洲位列第五,占已建孔子學院總數的4%。見圖1。
孔子學院的這一分布情況,反映了國外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需求情況的主要特點:第一,發達國家對漢語的需求遠大于發展中國家;第二,歐洲、美洲的漢語及中國文化學習需求遠高于亞、非及大洋洲;第三,孔子學院戰略布局對歐美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傾向性;第四,亞洲是孔子學院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孔子學院發展戰略中“陸鄰”的重要部署;第五,我國與歐美的公共外交較頻繁。
二、孔子學院性質和功能
1.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非營利性特點較為突出,經濟收益將繼續投入到孔子學院的建設和運營中去,中外雙方不收繳任何費用;2.孔子學院雖為非營利性教育機構,但其總部——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隸屬于中國國家教育部,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 3.孔子學院的中方合作單位97%為大學,3%為國內政府機構(省政府、省教育廳等);4.由合作的中外雙方各任命一名理事長及院共同管理孔子學院,合作共管的管理方式使孔子學院受到國外學校和師生的熱烈歡迎; 5.外方為孔子學院的建設提供場地、運營經費及工作人員,中方為孔子學院的建設提供運營經費、工作人員及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活動資源。
三、孔子學院效益分析
第一,孔子學院經過10年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我國公共外交的品牌項目,被劉延東副總理譽為深化人文交流的響亮品牌,孔子學院是我國公共外交的一大創舉,得到了中外多方的認可和歡迎。第二,孔子學院有助于樹立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孔子學院的教育和培養有助于消除國外對我國的誤解和偏見。第三,孔子學院是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教育機構扎根國外的窗口,滿足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需求,推動漢語成為世界第三大語言。第四,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國際型復合人才。漢語和中國文化傳播事業需要大量優秀人才作為支持和保障,這一事業的蓬勃發展也培養了大量的漢語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優秀師資,他們走出國門為這項民族和國家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第五,培養了新一代親華友人——外國青少年。孔子學院幫助當地中小學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活動,這一舉措使更多國外中小學生有了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機會,培養其對我國及我國人民的親近感,成為親華友人。第六,孔子學院扎根國外,帶著漢語和中國文化“走出去”,將更多的外國友人引進來,加大了來華旅游人數、留學人員規模。第七,外方經濟投入比重超中方,2014年外方現金、人員、教學場地及水電消耗等各項支出為4.43 億美元,增長40.6%,中方支出2.95 億美元,增長8.1%,中外方投入比例為1∶1.5,專用教學面積達到50 萬平方米,增長20.4%。
四、孔子學院發展現狀
1.辦學模式
一是國際化辦學模式突出。孔子學院系我國在國外傳播漢語及中國文化的教育機構,其依托國外大學、扎根當地的辦學模式,無不體現國際性的辦學特點。孔子學院教學師資主要由我國派出的教師、志愿者及當地的本土教師構成,師資隊伍建設同樣體現著孔子學院的國際化。
二是多元化辦學模式突出。為滿足當地學生需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孔子學院開設課程也呈現著多元化的特點。如開設移民局官員的漢語課、中華才藝課程等。孔子學院的教學手段也體現著其多元化的特點,如網絡遠程課程的開設、新漢語計劃項目的啟運等,不斷滿足各國各類學生的漢語學習需求。
三是民間化辦學模式突出。孔子學院的工作人員構成主要由合作建立孔子學院的中外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推薦,由孔子學院總部統一選拔、培訓,派出孔子學院院長、教師和志愿者等,具有一定的民間色彩。服務當地民眾、滿足當地民眾的漢語和中國文化學習需求,更是其民間化的重要體現。
2.辦學情況
孔子學院辦學規模逐漸擴大。據孔子學院2014年度工作報告統計,2014年孔子學院中外專兼職教師總數33745 人,比2013年增長17.7%。開辦各類漢語教學班次約6.7 萬個,注冊學員111萬人,比2013年增長30.6%,有15 家孔子學院注冊學生超過萬人。2014 年有282 所孔子學院課程納入所在大學學分體系,占已運營孔子學院總數的2/3。孔子學院的課程設置也隨著當地學生的需求,實行學分課和非學分課相結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孔子學院正將漢語推向各國的國民教育體系中,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地區)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見表2。
表2 2006—2014年孔子學院學員人數及教學班次情況統計表
3.國際影響力
孔子學院的文化活動開展情況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中外的支持力度,二是當地師生或民眾的參與情況。通過表3可以看出活動場次雖然每年都在增長,但是比起參與人數的增長,其增長幅度過小,體現了孔子學院深受當地師生和民眾的歡迎和喜愛。參與人數大幅增長,也體現了漢語和中國文化,甚至中國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
表3 2006—2014年孔子學院舉辦文化活動參與人數及場次情況統計表
五、孔子學院現存問題及建議
1.測評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目前,先進孔子學院的測評體系和指標尚未公開,也不明確。孔子學院發展壯大的同時,需要建立科學的孔子學院測評體系。這一體系可把孔子學院辦學質量、文化活動、中外合作情況、當地影響力、教材編寫及推廣情況、獨創性等作為一級評測標準,根據具體工作情況分成更細的二級評測標準。建立一套標準的測評體系有助于量化評估各個孔子學院的發展情況,對其優勢和劣勢進行科學判斷和測量,有助于孔子學院的平衡發展。
2.仍需進一步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
孔子學院的教師、教材和教學方法是其辦學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若這三個方面得不到保障,將制約孔子學院的發展。教師的水土不服會主要體現在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因此須加強國際漢語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孔子學院國際漢語教師選派質量,從主觀上幫助孔子學院克服水土不服。教材是孔子學院教授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依據,教材的水土不服會使海外的漢語學習者感到漢語難學、漢字難寫、中國文化難懂,出現學習者“知難而退”的現象。如何將教材的內容和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是孔子學院教材編寫與推廣的主要目標。
3.官方色彩需進一步淡化
孔子學院與其他國家語言推廣機構一樣,都具有官方背景,這是因為語言傳播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任何一個國家都須將其提高到國家意志的層面。但官方色彩過強,將會招致外方的防備甚至抵制。這就需要在發展階段引進民間資本,淡化官方色彩,搭起公共外交、兩國人民交往的橋梁,把孔子“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重要思想傳遞給世界人民。
4.漢語及中國文化資源人工智能化開發仍顯不足
HSK、YCT等漢語水平考試的人工智能化仍需加強,現采取的考試仍是傳統的答卷式傳統方式,可考慮采取像考國內考“交規”一樣,電腦答題、隨時組織、隨時考試、現場出成績的方式。同時,漢語及中國文化學習軟件的開發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是現代及未來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學資源與教學方式都需要與時俱進。通過孔子學院的網絡平臺傳播,其公益性、可持續性、多樣性更強。但如何將在線課堂推廣到世界各地,推廣到需要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學習者的身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5.應對外媒輿論造勢為孔子學院建設和發展設置的障礙,故意曲解孔子學院等突發狀況應急預案機制須進一步完善
雖然美國孔子學院停辦風波事件對孔子學院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美國孔子學院建立的數量之多,居美洲,甚至居全球之首,美國雖輿論造勢抵制孔子學院,但行動上卻未停止建立孔子學院的腳步。從這一點上來看,美國芝加哥大學孔子學院停辦事件并不像美方蓄意輿論造勢抵制孔子學院這么簡單,而是有更深層的政治意圖,但其手段拙劣且經不起推敲。對于這一事件,引發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如何預測并應對外媒的蓄意抵制、惡意攻擊,提前發現并預測輿情,做足準備,不卑不亢,不慌不忙,讓惡意攻擊打在棉花里,發不出威力。同時,也要加快孔子學院走向世界、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讓世界了解中國,讓惡意對中國、對孔子學院的曲解蒼白無力。
六、小結
如果說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帶著中國和中國人民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央,那么在這個舞臺中央,讓中國和中國人民閃耀的則是漢語和中國文化,孔子學院正是讓漢語和中國文化帶領中國和中國人民閃耀于世界舞臺中央的不竭動力。孔子學院為漢語和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需要更多關注和研究,為國家決策提出建議和參考。這就要求孔子學院快步走向世界的同時,對孔子學院發展的探索和研究不能緊隨其后,而應先行一步。
[1]孔子學院總部. 孔子學院年度發展報告:2014年[Z]. 國家漢辦官網,2015.
[2]孔子學院總部. 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孔子學院分布情況[EB/OL].國家漢辦官網, 2014-12-07.
[3]莫言. 孔子學院:怎樣講好中國故事?[R] . 孔子學院總部,2013.
[4]吳瑛. 對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傳播戰略的反思[J]. 學術論壇,2009(7).
[5]趙金銘. 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現狀與教學前景[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6]陳曦. 孔子學院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 對外傳播,2009(5).
[7]吳應輝. 孔子學院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 教育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