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文科學報在傳承、傳播和創新地域文化形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承載著傳承文化、繁榮學科建設、支撐學術研究的重任;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又為高校文科學報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高校文科學報地域文化欄目的建設需要統籌發展,應該從編輯成長、作者隊伍建設等角度著手,借助政府創設的平臺,發展欄目。
【關鍵詞】高校文科學報;品牌建設;地域文化;統籌;編輯;作者;政府
【作者單位】潘亞莉,江蘇大學雜志社。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760077),江蘇大學雜志社科研立項。
學術界論述集中認為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學報發展的基礎,如劉雁翔、胡秋萍認為地方高等院校文科學報以地域文化為依托構建特色欄目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只要在這個方面大做文章,就能做出優秀欄目。艾小剛、吳衛東認為地方高校文科學報以地方文化為支撐建設特色欄目,才是帶動學報整體提高學術質量的務實之道。關于地域文化和高校文科學報品牌建設的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關系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見。
一、地域文化與高校文科學報的品牌建設的關系
筆者認為,如何有效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是高校文科學報人需要思考的問題。每個高校與其所在地是血肉相依的整體,傳承與傳播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學報的重要職責之一。高校文科學報在傳承、傳播和創新地域文化形態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承載著傳承文化、繁榮學科建設、支撐學術研究的重任;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又為高校文科學報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二者是共贏的。
1.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學報品牌建設的依托。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從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來看, 地域文化是源流, 是載體, 是支撐。現如今對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來說, 地域文化是窗口, 是名片, 是動力, 更是目標。在高校文科學報的選題策劃和欄目建設過程中,地域文化無疑是其品牌建設最好的依托之一。如《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的《首都研究》欄目,依托的就是北京作為五朝古都、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樣的地域文化;《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賽珍珠與中美文化交流研究》得益于鎮江市的外籍兒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的成就與貢獻。
2.高校文科學報是地域文化深化發展和傳承的平臺。高等院校作為所在地學術研究的集中地,地方文化研究的制高點,有責任、有義務擔當傳承、傳播和研究地域文化的主力軍,高校文科學報地域文化特色欄目的設置,不僅有學術意義,也具有現實意義,能創造出極好的社會效益,高校文科學報要積極為地域文化的研究搭建高層次的平臺,同時創設自己的品牌,實現經濟效益。
二、高校文科學報在地域文化欄目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很多高校文科學報在欄目設置過程中都注意到了緊密結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還有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需要我們冷靜地審視。
1.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在同一地方的不同高校學報之間的地域文化欄目設置存在重復建設現象,導致研究題材雷同,內容雷同。這一現象并不是少數,在很多位于同一城市的高校學報之間都有。比如,《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西夏研究》欄目和《寧夏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西夏研究》欄目,《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的《吳文化研究》欄目 和《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的《吳文化研究》欄目等。這種重復建設的現象如果不能得到改善,將不利于地域文化的發展,對高校文科學報的品牌建設也是一種傷害。
2.受編輯學術視野的影響。編輯的學術視野決定了高校文科學報地域文化欄目的質量。而編輯的學術視野受到每個編輯個體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影響。由于長期從事伏案工作,與外界接觸不多,知識的更新換代也受到影響,因此有些編輯無法承擔起欄目的創新建設任務,不具備學術創新的視野,不了解學術領域的最新動態,自然很難遴選出好的稿件,也很難跟專家平等地交流對話。
3.作者隊伍建設困難。作者隊伍建設對高校文科學報地域文化欄目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的研究者不可能都集中于某一地,或者某個學校。如何團結老一代的專家、作者,發展新生代的年輕學者,將他們吸引到專欄,是一項極其復雜和龐大的工程,需要欄目編輯付出很多艱辛的勞動。
三、促進高校文科學報地域文化品牌欄目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文科學報在欄目品牌建設過程中應該強化地域文化的影響,為學報核心競爭力的獲取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生命力。
1.加快學術期刊的市場化經營和現代企業化管理,統籌地區發展。對高校文科學報的地域文化欄目建設來說,位于同一地區的高校之間形成合作狀態是最佳的,高校雜志社之間應該搭建合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地域文化的發展。比如賽珍珠是鎮江市的一塊金名片,《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從1991年就開始開設《賽珍珠專題研究》欄目,20多年來,這一欄目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為賽珍珠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該市的另外兩所高校——江蘇科技大學和鎮江高專的學報也同樣刊發賽珍珠研究的論文,試圖將這一文化特色發展為學報的特色,但他們彼此之間并沒有合作關系。三家學報可以通過鎮江市賽珍珠研究會的網站,依托于鎮江市賽珍珠紀念館,建立賽珍珠史料庫、賽珍珠研究作者群;或者在鎮江市賽珍珠研究會下面增設期刊部,統籌三所高校的地域文化欄目,即使每一家學報都開設《賽珍珠》欄目,也能做到各有側重,在共同推進地域文化發展的同時,保持各自的特色。
2.創新編輯理念,建設和諧編輯部。要想獲得強有力的競爭優勢,編輯隊伍的建設應該擺在首位,編輯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功能。首先,應該鼓勵編輯從繁雜、枯燥的案頭工作中解放出來,做交際型的編輯,關注社會、文化的最新動態,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擔當地域文化傳播者和傳承者。其次,學報主編們應該鼓勵編輯做職業規劃,參與各種培訓班和學術討論會學習,甚至繼續深造,使編輯了解最新學術動態,積極從事科研活動。
3.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進行作者隊伍建設。學報的編輯要在對欄目準確定位的基礎上,選取相關的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注意編輯加工的規范化、標準化,并盡快發表,縮短出版周期,保持作者對學報的信任和信心;在版面處理和編校規范上讓作者得到更周到的服務,爭取將每一次交流的機會都變成增進感情的機會,留住作者,使其長期給學報提供高質量的文章。如《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從對賽珍珠文本的研究,到中美文化的交流,見證了一批又一批賽珍珠研究者的成長。編輯部一直以來提供賽珍珠研究的資料查詢服務,成為賽珍珠研究的信息中心。
4.借助政府搭建的地域文化平臺,通過舉辦活動傳播品牌,進行品牌建設。地域文化的發掘和建設有助于發展地區的旅游經濟,因此各級政府都熱衷于地域文化的建設。近幾年來,宣傳本地名人、搭建地域文化戲臺的各級政府越來越多。高校學報可以借助政府這一平臺,宣傳地域文化欄目,從而促進欄目品牌的建設,也使地域文化名片的品位得以提升。如鎮江市政府多次舉辦賽珍珠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抓住這個機會,在每一次會議中充當會議論文的審核者、會議論文集的制作者,為研討會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在每一次會議的專家集結過程中,該刊編輯部都獲得了眾多專家的信賴和支持,團結并發展了賽珍珠研究的作者隊伍。會后,很多參會的論文以及歷次研討會的綜述得以在《賽珍珠與中美文化交流研究》專欄中發表,產生了極好的社會影響,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二次文獻轉載機構轉載。
如上所述,高校文科學報在傳承、傳播和創新地域文化形態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又無疑為高校文科學報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文科學報與地域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高校文科學報之間要攜手合作,促進編輯隊伍和作者隊伍的建設,借由政府搭建的平臺唱自己的大戲,抓住具有學術生長力的公共話題促成欄目的誕生并進一步助推學報的長足發展,將信息資源、人脈資源和編輯出版資源有效整合,成就有影響力的學術品牌,增進地域文化的影響力。地域文化在促使高校文科學報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擁有了高校文科學報為其搭建的高質量的、國際化的展示舞臺。這是一個值得高校文科學報編輯為之付出努力的課題,應該有更多的出版人參與討論,進一步探索高校文科學報地域文化欄目的品牌建設。
[1]劉雁翔. 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社科學報構建特色欄目的基石[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6).
[2]胡秋萍. 論地域文化學科建設對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的影響[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6).
[3] 艾小剛,吳衛東. 以地域文化為支撐建設學報特色欄目——第三屆“全國社科學報評優活動”地方高校社科學報獲獎優秀欄目分析[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6).
[4]潘亞莉. 2012年鎮江賽珍珠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5]劉德龍. 關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6]張積玉等. 編輯學新論[M].北京:中國社科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