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祥 李宏偉

國有林場苗圃(以場帶圃)在林場的發展建設中,曾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造林綠化,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提供了大量優質苗木。其優越性主要是生產過程規范,產品質量可靠;在國營造林生產中發揮了就地取苗,縮短苗木在途時間,保證較高造林成活率的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苗木的需求日益廣泛和多樣。苗木銷售的日趨市場化,使國有林場苗圃的發展進入了“瓶頸”階段。
具體表現在:一是苗木品種單一。我們的苗圃大多是樟子松、落葉松、紅松、云杉、楊樹、柳樹等更新造林樹種,沒有或缺少庭院和街道綠化樹種,更沒有木本果蔬類苗木。二是苗木庫存量大,圃地利用率低。因為上述樹種僅針對一般意義的造林,隨著林木采伐量減少,更新造林面積相應減少,造林苗木需求量驟減,導致大量成品苗積壓,擠占周轉資金,空耗土地面積;尤其是優質苗木錯過適宜植造苗齡,只好丟棄報廢,血本無歸。三是國有林場苗圃經營發展始終沒有脫離計劃經濟的模式,沒有融入或完全融入市場經濟,每年的苗木生產與銷售執行縣局下達計劃,造成資源利用率低下,包括人才、技術、土地、設施、設備都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
一、基本情況
東豐縣大陽林場苗圃建于1958年,面積13公頃,自成立到滅荒結束,始終處于輝煌發展時期,在經營發展、經濟效益方面始終處于在遼源地區前列。滅荒結束后,到2000年初,隨著私人苗圃的發展和苗木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城市綠化、鄉村綠化、庭院綠化和木本果蔬需求的升溫,不斷地沖擊國有林場苗圃的經營與發展。林場很長一段時間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間徘徊,一方面必須保證造林苗木的調撥,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尋求擺脫困境,結果是投入逐年增加而收入卻不能與之相匹配,生存日漸艱難(見表一)。
(一)銷售收入。2010—2012年銷售收入逐年下降,分別環比遞減17.1%和26.5%。導致上述情況的出現,是因為在2010—2012年各國有林場除了采伐跡地更新造林任務外,沒有其他的造林任務,外市縣也沒有對造林苗木的需求,因而收入呈下降趨勢。2013年,因為東豐縣在2012年開始實施清收還林,在2013年又加大還林力度,苗木需求驟增,銷售收入達到峰值,環比遞增了132%,2014年,因苗木需求量回落,銷售收入下降,環比遞減了32.8%。
(二)存貨成本和苗木庫存量情況。2010—2013年存貨成本逐年增加,分別環比遞增30.5%、18.2%和8.8%,存貨成本在2013年末達到峰值。苗木庫存量環比遞增分別為54%、56.4%和-11.4%,總體呈上漲態勢,但波動性大,在2012年末達到峰值,兩者變動并不同步。存貨成本和苗木庫存量不正常,是在市場環境的沖擊下逐年累計形成的。技術工人的短缺,物資成本的上漲,維護和管理費用的增加,是導致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都大幅上升的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苗木積壓,使存貨成本逐年遞增,因積壓而失去利用價值苗木依然留在圃地,面臨淘汰,造成了賬面存貨價值與實際存貨價值不符。
(三)2010—2013年投入逐年增加,分別環比遞增43.5%、33.3%和13.6%。其原因是人工成本上漲,燃油消耗增加,每年都必須對圃地設施進行維修和維護,所以呈上升態勢。
上述情況說明:
單純依托苗木調撥實現增產增收,是很難實現苗圃可持續發展的。
林場2010—2013年銷售收入計158萬元、年投入計151萬元,通過4年的經營,僅結余7萬元(不含企業管理費),年均結余1.8萬元,投入與產出幾乎持平,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已不可能,必須轉換經營方式,面向市場,充分利用圃地的土地資源,創造經濟效益。
二、大陽林場創新經營方式的探索
在資金匱乏,經營發展乏力的情況下,為了苗圃的可持續發展,林場必須調整經營方略,改變過去一切依賴主管局安排的計劃經營模式,走出去,邁向市場。2014年初大陽林場苗圃采取的具體做法是:
(一)盤點清理苗圃存貨,淘汰無利用價值的苗木產品,避免繼續擴大損失,為提高苗圃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率,實現苗圃轉變經營模式做好鋪墊。
(二)通過競價方式招標苗圃生產經營權。通過這種方式,將苗圃的經營權與使用權轉讓給林場6名技術工人承包經營。在簽訂承包合同中約定:經營者接受現有圃地可利用苗木,以保證2015年的縣局的苗木調撥任務,經營者必須足額支付給林場這筆苗木款;經營者可自行選擇苗木品種經營,林場概不干涉;一切投資、生產費用、經營費用經營者自理;經營期限為6年;經營者可以使用圃地的一切設施、機具,維修費、水電費、燃油費自理;原林場苗圃地工程技術人員繼續負責對圃地的技術指導,只有建議權,對圃地苗木銷售進行監督檢疫;圃地所有苗木銷售收入必須進入林場賬戶,林場收取銷售收入的31%,其余69%支付給經營者(依據雙方簽訂的合同)。
三、成效及預期
(一)通過此次轉變經營方略的嘗試,2014年底營業收入39萬元,營業收入利潤率143.8%,徹底扭轉了虧損局面。
(二)苗木存貨結構變化:以往存貨情況是百分之百的造林苗。通過2014年至2015年春經營,圃地苗木存貨構成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苗木存貨865.2千株,造林苗(換床苗)750千株占86.7%,定植綠化苗木115.2千株占13.3%。
(三)通過引入6名經營者投資,為苗圃地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緩解了林場資金短缺的局面,也擴大了苗圃經營規模。圃地土地利用率達到100%。
(四)市場前景。通過對115.2千株定植留床苗的投入產出調查和預測,預計培育成本每年約3萬元,5年后苗木徑級達到5—8厘米時,以平均每株30元銷售(保守預測),營業收入可達345.6萬元以上。
(作者單位:吉林省東豐縣大陽林場)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