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鎮市鲇魚山鎮關山村,是個典型的地理偏僻、人口眾多、生產落后的農村。村里下轄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16個,有888戶,3580人;耕地面積2700畝,其中水田1960畝,旱地740畝,山林面積有5600余畝;全體黨員人數35人。然而,近年來乘著改革和各項惠農政策的春風,特別是農家書屋的設立,關山村人自強不息,勇于創新,農村面貌日新月異,成為了文明村、幸福村、富裕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關山村,村民大多以種田為生,農民群眾沒有有效的增收門路,雖然勤勞肯干,大多數村民仍不富裕。富了腦袋才能富了口袋,思想觀念落后,是缺少知識和文化的營養。經過努力,一個占地面積20平方米的農家書屋,在2011年建成開放。
為方便使用和清凈的閱讀環境,書屋特意設在村委會新辦公樓的三樓,連著村委會的會議室。會議室一般用得不多,平常都閑置的時候,搖身變成最好的閱覽室。書屋里面的書擺放整齊有序,各式各樣的書共有4000余冊,按照科普類、種植類、少兒類等分門別類,擺滿了整個書架,20多種報刊雜志也陳列在顯眼的位置。圖書的內容涵蓋種植養殖農業科技、醫療衛生、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村民們在這里可隨心所欲地翻閱圖書雜志。關山書屋的管理員程仁財同志是轉業的軍人,雖身體上有殘疾,腿腳不方便,但是工作熱情高、責任心強,又兼村里的報賬員,心眼細,有耐心。經過多年的圖書管理經驗,他摸索自創了“圖書借閱索引”,既方便讀者,又省時省力。他本人也在2012年曾獲得全國優秀農家書屋管理員的殊榮。自書屋開放以來,借書流量連年攀升,借書人數達5000人次。
書屋管理科學人性化
書屋有了,但如何供書、讀書、管書、用書?關山村“兩委”下了功夫,想了辦法,通過科學的管理,有效地讓書香溢滿關山村。在書屋開放時間上,靈活設置“貼地氣”。堅持以人為本,以貼心、便民為準則,按對象所需,因地制宜調整開放時間。自書屋建成以來,農家書屋堅持每周一、三、五,星期天全天對外開放,深受廣大村民的喜愛。除此以外,針對大眾,尤其考慮到農村大都白天下地干活或外出打小工,晚飯后才有時間的實際情況,把借閱時間固定為下午16:00-20:00,大大方便了群眾的讀書。在制度操作上,規范管理“科學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書屋制定了《村民借閱制度》《管理員工作細則》《農家書屋管理制度》等多項制度并嚴格遵守。在圖書分類、登記、上架、保管和借閱等全部過程嚴格按照要求,除了做到農家書屋的所有書目都經認真核對、接受、登記、制度上墻、免費借閱,為了保持書屋的“新鮮”,每年都會新增幾百本圖書,既擴大了容量,更與時俱進增加新的“精神食糧”。程仁財的每月300元管理員津補貼也是每月及時、足額發放到位。在服務措施上,注重細節“暖民心”。作為圖書管理員的程仁財,注重在細節上下功夫。他參照大型圖書館的功能分區精心設計,用心擺放。同時,注重發揮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聽取他們對農家書屋的管理和維護以及對出版物需求的意見。為方便讀者借閱,開創了農家書屋辦理“借書證”不收押金的先例,拉近了農家書屋與農民的心理距離,讓每一個讀者都感覺自己就是書屋的主人。只要求讀者做到“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如若丟失,照價賠償”即可。此舉不但增進了雙方的信任度,而且使廣大的農民朋友從感情上更貼近書屋,沐浴在黨的惠民工程的陽光雨露之中,使農家書屋的效能最優化,價值最大化。
農民脫貧致富“加油站”
關山村是個有著上千戶、人口過三千六百以上的自然大村。原來土地有些拋荒現象,種植、養殖戶規模小,而且有些防治疾病技能跟不上往往造成虧本現象。自成立了關山農家書屋,這些種、養戶已成為書屋常客,他們聚精會神閱讀書籍,對種植養殖科學知識和預防治病一系列措施和操作提供了食糧,科學技能也有很大提升,從而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全村2700百多畝田地已沒有拋荒現象,農民正朝著多種經營模式向前推進。現有種糧大戶5戶,種菜大戶兩戶,養豬大戶13戶,養牛大戶3戶。養豬大戶程國華年純收入達40余萬元,種田大戶程水民年純收入達20余萬元。用這些養殖大戶一句樸實語言:“我們的經濟發展,一靠黨的政策好,二靠農家書屋傳經送寶,是農家書屋給了我們很多科學技能。”從而道出了農民對農家書屋的喜愛心聲。關山村農家書屋的成立,給全村的村容村貌、村民精神狀態帶來了改觀。村里的書屋,已成為年輕人的“科技園”,兒童們的“幸福園”,老人們的“聚會點”。
如今的關山村,打麻將的人少了,看書的人多了,拼事業的人多起來了;關山村是個窮鄉僻野之地,交通又閉塞,原年人均收入不高,現辦起了農家書屋發展了多種經營,發展了生產,發展了經濟,年人均收入不斷提升。老百姓興奮地說 :“程仁財同志給我們帶來了福音,農家書屋給我們帶來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