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摘要】選取某高校2013-2014級新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簡稱UPI),2013年新生心理健康調查篩查率為8.04%,2014年為4.40%,兩年篩查率均在正常范圍之內并呈現下降趨勢。連續兩屆學生心理癥狀相對一致,主要表現為新環境的不適應,際交往關系問題,自律自控差以及學習自覺性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心理預防措施。
【關鍵詞】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對比分析;心理預防
及時了解入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工作內容[1],一般入學一個月內對全體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建檔。本研究選取了2013-2014級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對比分析兩年心理普測中的心理狀況篩查率和主要心理癥狀表現,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心理預防措施。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被試是均為剛入學新生,其中5061位2013級新生,4626位2014級新生,共計9687人。
1.2 研究工具
《大學生人格健康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UPI),以大學新生為主要對象,UPI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等。第二部分是UPI問卷本身,共有60道題,其中4道測謊題不計入總分。其余56道是反映學生的苦惱、焦慮、矛盾等癥狀的項目,每題計1分,UPI滿分56 分。得分越高,說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越差。第三部分是附加題,主要了解學生對自身身心健康狀態的總評價[2]。
1.3 研究方法
新生入學兩周內,由心理咨詢中心培訓施測干部,統一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15分鐘內完成。采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新生心理狀況篩查情況對比
根據UPI國內高校統一篩查標準,測試結果可以分成三類,其中第一類為心理有明顯問題,需重點關注。第二類為心理不適,第三類為健康。并將第25題(想輕生)做肯定回答者,作為初步判斷有無自殘自殺意念的評定標準。
表1 2013-2014年新生心理狀況篩查情況比較
2013 2014
第一類 心理有明顯問題 8.04% 4.40%
第二類 心理不適 29.26% 15.76%
高危人群率 1.56% 1.02%
由表1可知,2013年新生心理健康調查篩查率為8.04%,2014年為4.40%,兩年篩查率均在正常范圍之內并呈現下降趨勢。高危人群率有“想輕生”人群比例在1.02%-1.56%之間,逐漸下降趨勢。
2.2 新生主要心理癥狀
通過心理調查表發現心理癥狀主要表現在思想不集中;過于擔心將來的事情;缺乏自信心;缺乏耐性;記憶力減退;缺乏決斷能力;情緒起伏過大;愛操心。
通過心理咨詢教師和輔導員跟蹤訪談發現新生反應主要關注點在于對大學這個新環境的不適應,人際交往關系問題,不知如何跟新同學交流,學習自覺性問題,希望能有關自律自控方面的輔導,自我否定問題,家庭困擾。關于自殺傾向,存在同學惡搞,填表答案不真實的情況。只有極少一部分同學反映輕生念頭是很久之前的想法,現在已經調節過來沒有太大問題。
可見學生最主要心理問題表現為適應問題,心理量表普測和心理回訪的結果相一致。
3、討論與建議
2013年新生心理健康調查篩查率為8.04%,2014年為4.40%,兩年篩查率均在正常范圍之內并呈現下降趨勢。高危人群率有“想輕生”人群比例在1.02%-1.56%之間,逐漸下降趨勢。心理健康篩查率以及高危人群率均呈下降趨勢,提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趨向好轉。連續兩屆學生心理癥狀相對一致,主要表現為新環境的不適應,際交往關系問題,自律自控方面以及學習自覺性等方面。
為了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心理預防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四級預警體系
完善“學院—系部—班級—個人”心理危機四級預警與干預機制,制定《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暫行辦法》,職責分明,及時妥善處理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各類心理危機事件和突發事件。同時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管理體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進行追蹤回訪反饋,及時進行更新。
3.2 積極的干預措施
針對建立心理檔案的學生,進行心理問題分類,根據心理狀況不同及時有針對性性的進行心理干預與疏導,樹立正確心理健康保健意識。針對大學新生中普遍存在的適應不良,人際交往技巧缺乏等,邀請心理專家進行心理知識講座,普及正確的心理調適方法和技巧。同時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心理團體輔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設定的活動中,增強適應能力,體驗心理成長。
3.3 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
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重視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學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課或公選課,通過課堂教學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定期根據學生需求開展專題心理知識講座。充分利用心理報紙、心理宣傳櫥窗欄、微博、微信等網絡傳播平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在新生中開展班級心理活動,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在互動中體會成長,進行大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理咨詢中心學生干部進行朋輩心理咨詢與行為訓練,傳遞助人自助的心理理念。
參考文獻:
[1]王滔,張大均,陳建文.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 20 年的回顧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4(28):76-83.
[2]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增訂版),1999:127-131.
[3]陳喆,胡瑩,楊曦等.近5年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比較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17):4476-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