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林 王學勃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從走上三尺講臺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立志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真正的老師,讓他們親我,信我。我不斷地摸索,潛心研究,二十多年過來,在這方面可謂是收獲頗豐。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認為這只是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表面作用。真正的教師應該從本質上成為學生的老師和朋友,所謂的教書育人,才是教師真正的含義所在。教師怎樣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作用?我認為,培養好師生間的情感才是首要之所在。
初為一名語文教師時,我教著兩個班,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正值年輕的我,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聽我的,我每天板著面孔走進課堂,一副威嚴的樣子站在講臺上。卻不料,學生對我置之不理,甚至冷眼相看。我甚是不解。于是,遍尋各類教育教學書籍,向名師請教。幾個月下來,我有了一點眉目。原來,教師光有威嚴是不行的,要讓學生敬而親之。可這卻不是短時間能夠做到的。我只有摸著石頭過河,在教學中嘗試著,一有收獲就記錄下來,總結經驗。
課間里,我不再呆在辦公室里,而是走進教室,走向操場,走到學生中去。我和他們聊天,和他們一起做游戲,和他們談論我的學生生活……漸漸地,我發現學生看我的眼光變了,那清純的眸子里有想和我交流的渴望。
最讓我和學生親近的事便是語文課上,我給他們講關于我學生時代的那些調皮事,看著他們笑得前仰后翻的開心樣子,我知道我和他們之間的距離近了。欣喜之余,我把語文課上的課前演講變成了聊天市場。不再拘限話題,人人可以說自己想說的,哪怕是一個小笑話,只要課堂上大家開心。從此,我的語文課變得活躍起來,同學們在快樂中學習著收獲著。班級的語文成績也在同級部中名列前茅。
這種做法持續了幾年,卻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變得陳舊了。特別是三年一直跟我教著的學生,他們漸漸覺得我的做法沒有新鮮感了,語文課堂變得沉寂起來。于是我又開始捉摸,上網查詢,遍尋新的教學方法,當然更多的是找尋如何與學生親近的方法,也就是師生情感投入的手段。
一段時間下來,我摸索到了點思路。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教師的情感對學生起著極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學生情感的持續、穩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它是在教師的情感中沐浴成長的,滋生繁衍的。了解學生的想法,走進他們的世界,熟知他們的追尋,談論他們喜歡的話題,也不失為一條捷徑。語文課上,我偶爾會談論一點對某名星的看法,也會與學生為一場球賽發生爭論……學生們又和我打成了一片。沉寂了許久的語文課堂又活躍起來了。
人的一生有許多值得回憶的事,有許多值得炫耀的事。對我而言,從事教育工作中,第一次讓我刻骨銘心的便是我結婚時發生的事。那時我擔任初三的班主任,教著兩個班的語文課。婚假只休了四天,回校聽到的第一件事就讓我大吃一驚。數學老師告訴我,我結婚那一天,兩個班的同學都穿上了嶄新的衣服,說是為了慶祝我結婚。班長告訴我,放學回家他們連書包都顧不上放下,就坐到了電視機前,要看我結婚點歌的節目。我聽了激動了許久,我知道他們不再把我只當老師,還把我當成了他們的朋友甚至是親人。這難道不是為師者的一大幸事嗎?
后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看著她一天天的長大,上幼兒園、小學到初中。我體會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因而經常教育我的學生要懂得感恩。我們是一所農村學校,家長多是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家中收入也不高。可現在的孩子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對生活的要求相對高一些,比吃比穿現象相當嚴重。為了讓學生真正懂得感恩父母,我利用閱讀課,組織他們看感恩勵志的電影,猶記得看電影《背起父親上學去》時,有不少同學眼里含著淚花,甚至有的已低聲哭泣。我又適時地寫出自己求學情況的文章《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教育他們懂得感恩,努力學習,報答父母。
后來的日子里,我發現孩子們好像突然長大了,他們不再比吃穿,學習上干勁十足,有心里話也主動和我說了,我知道他們把我當朋友了,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現在教的學生大多比我的女兒小,所以我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看待。記得有一天上課前,班里有一個調皮的男生在教室里大喊:“老師來了!”另一個男生應聲說:“你媽來了!”兩個人的聲音比較大,對于這種情況,我沒有對他們進行批評,走上講臺,我笑嘻嘻地說:“我怎么聽見有人叫我媽呀?”同學們哈哈大笑,我接著說:“你們都是我的孩子,以后你們要是愿意,可以叫我陳媽!”“陳媽!陳媽!……”學生你一聲我一聲地叫了起來,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現在,在學校里學生見到我就是這樣叫,其他老師可羨慕了!
作為一名教師,學生有心里話能和你說,有困難會找你,有收獲會和你分享……他們就已經不再把你只當老師了,你在他們眼里已經是朋友了!這不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希望達到的目的嗎?而要達到這個目的,不投入情感是萬萬辦不到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只有真正做到情感教育,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