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春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注重探究有效的課堂教學過程。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教學探究課時不能把握好良好的度而導致課堂秩序不好,教學效果差。其實不管是什么課,在我們上課前教師首先就要與學生定下規矩。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不定下規矩出現問題時就不容易妥善處理。學生在課堂上也不能更好的約束自己。對于我們的教師來說,我們應該根據我們自己班級的班情來制定出符合自己班級的規矩,不同的課堂教學可以有不同的規矩,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效果更好!
三、關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教師一定要控制好課堂收放自如,如果失去約束和控制就會適得其反。有些教師的課堂就是讓學生自由探究,教師不干涉、不控制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不好。還有些教師害怕學生的思維走的太遠,處處干預和提防,這樣反而束縛和控制了探究學習的靈活性和趣味性。其實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都是由于教師沒有控制好學生而導致的。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控制好學生呢?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制定好規矩來作為學生自我控制的一種方式。同時教師通過情感互動來達到控制效果,通過學生能夠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達目的。比如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細微的動作等等,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引導,從而更好的完成探究。教師不但可以用指導方向式語言引導,也可以用提問式語言引導。問題不應瑣碎,最好呈發散式,開放性大,問題設置什么時候出現,關鍵點是什么,都要依靠教師鉆研把握。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生的探究中去,向學生那樣熱情的學習時,也給學生做出了好的榜樣,也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有時教師也可以觀察學生的行為,這樣學生會努力的表現得更好,也給老師留下好的印象。其實我們可以根據探究的實際情況找出符合我們學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即可。不需要華麗的語言、不需要熱鬧的場面、不需要特別安靜的氛圍......這樣學生的探究可能會更有成效。
四、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師不是圣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總之,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始終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學質量,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