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在Enjoy音樂中聽歌,就像一場阻擊戰,能否命中就在那一瞬間。
“讓我們忘記煩惱,進入Enjoy音樂時代。”
Enjoy音樂是什么?對于這款基于社交的音樂發現APP,創始人張樂這樣告訴《東方企業家》:“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那么一首歌,會一下戳進你心窩。在這里,就可以分享那首戳中你的歌。”在Enjoy音樂中聽歌,就像一場阻擊戰,目標明確。短小精悍的片段,像射出的子彈,能否命中就在那一瞬間。30秒短音樂,只截取高潮部分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都認為濃縮就是精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吸收最多有營養的東西。微博的爆紅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那還只限于文字和圖片。“Enjoy音樂要做的是一個濃縮的音樂應用,它能夠讓你像刷微博一樣去聽歌。”張樂說。
不知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再動人的歌曲,可能因為一個平淡的開篇,就被我們機械式地“下一曲”了。聆聽音樂是否有可能像刷微博一樣,用短小的篇幅展現出最精華的內容呢?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張樂就開始找朋友聊天。問他們有沒有一樣的需求。“聊完之后大家都覺得現在的音樂軟件只是單純的聽歌,沒有趣,大家覺得如果有一個音樂工具,可以直接截取一首歌中自己最欣賞的一小段分享,讓喜歡音樂的人聚在這,可以交流互動會更好玩。”
為此,張樂找了身邊的技術朋友做子一個小實驗。 他做出來一個小樣,讓身邊的朋友都先來試一下,進行一個用戶體驗調研,沒想到反響很好,大家都覺得挺新鮮。之后,組建團隊、改進產品、洽談融資……今年4月末,Enjoy音樂第一款版本正式上線了。如預期一樣,在Enjoy音樂中,你欣賞到的是最精華的30秒,或是主歌的喃喃低語,或是副歌的高亢澎湃,或是前奏的輕快靈動,或是尾聲的情意綿長。相比千篇一律的開篇,有針對性的選段能更好地抓住耳朵。尤其是90后的年輕人會比較喜歡這樣的方式,因為大家的品味不一樣分享的歌各種各樣尉于音樂達人來說,除了“相似”、“可能喜歡”這些模糊的推薦功能,這款只截取音樂高潮部分30秒的Enjoy音樂,簡直不能更貼心。
張樂說:“產品最核心的功能是讓用戶分享一首歌里最喜歡的30秒。截取30秒這件事情其實挺討巧的:一是用戶截取的過程已經是一種表達,已經滿足了一定程度的表達欲望;第二是其他用戶消費的成本也更低。”
傳統的發現音樂方式包括社交網絡的分享,這種方式太散落,相對集中的音樂播放器,海量曲庫又總是讓人挑花眼,每天新發布的歌曲多如牛毛,而經典老歌也積索的燦若星河。怎么能找到最喜歡的那幾首?回想一下,對于陌生的歌曲,用戶最常見的動作是:手動拖拽到高潮部分。所以,Enjoy音樂要做的,就是把一首歌最高潮的30秒直接展示出來,打動你。不喜歡就上滑,自動播放下一首歌,喜歡就收藏,點擊專輯封面也可以聽完整歌曲。若你覺得動聽,雙擊專輯封面可以欣賞全曲,點擊右上角的愛心還能將它收藏下來慢慢品味;若是不合胃口的也不用在意,讓它在時間線中自然地流逝就好。
多維度的原創音樂社區,讓90后鐵粉愿意 買單
基于音樂的社交一直沒有產品做起來,大家都還在探索著音樂這件事情的社交屬性到底是否足夠強。而Enjoy音樂做的角度稍稍有點不一樣,它切的更像是“基于社區的音樂發現”,而不是音樂社交。
“Enjoy音樂后期用戶基數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會增加上傳音樂和音樂人認證等功能,讓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加入Enjoy音樂!”張樂告訴記者。那么可以看出,它想去吃掉一些音播巨頭的音樂首發市場。“我們樂于秉持尊重音樂版權的心態,看到更多的音樂人重新拾起創作欲望,在Enjoy音樂平臺上,他們可以只放出新歌曲的3。秒來進行宣傳,完整版再進行適當的收費。”
社區產品的共通問題是,如果沒能持續帶給用戶足夠的正反饋,很難留住用戶。在Enjoy音樂平臺上,更像是打造一個垂直的音樂社區。現在的行業環境并不是很好,唱片公司做得也很難,但是演出市場還是具有特別大的潛力。音樂人也越來越多,卻沒有一個平臺讓這些音樂可以真正的互動起來。尤其是90后的原創音樂人,他們的想法稀奇古怪,又特別善于使用移動互聯網,只有搭建這樣一個平臺,他們就可以發表作品,跟用戶互動。張樂說:“讓音樂人有自己的粉絲,他們的作品讓更多人聽到,我先讓他盈利,然后我作為平臺再去跟著他賺錢。音樂人賺錢了,我肯定也就會去賺錢了,用戶是很愿意為這些音樂買單的。”
現在每個人聽的歌都不一樣,很少有大眾都喜歡的。90后的個性特點導致未來的行業應該是有一堆小音樂人,每個人會有幾千個粉絲。對于Enjoy音樂平臺來說,這就足夠了,年輕人的付費意識是很強的,遇到合胃口的小音樂人,他們瞬間就會被俘虜為鐵粉,90后的特性是很舍得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花錢投入,愿意為精神需求買單。
接下來Enjoy音樂會從產品內容上做到更細節化。現在的音樂市場早已經不是四大天王、四大天后的規律化音樂了,用戶的喜好是千奇百怪的,滿足于這樣的需求,Enjoy音樂會做一個音樂社區,大家都是通過人與人去聯系音樂,你喜歡這類的,就會關注這類的音樂人,平臺也會引入更多元素的原創音樂人,增加搖滾、電子、說唱、民謠等多維度的音樂風格應對不同需求的用戶市場。
“其實一個APP的功能不需要太復雜,主要是根據不同階段、不同用戶量做一些相應的調整。我們現在是可以真的把音樂和人真正結合起來的地方。我們的用戶是真的可以一起聊音樂,一起互動。所以在場景功能上不會有太大改動。”張樂坦言,“因為用戶現在在平臺上一天分享好幾萬首歌、音樂片段。我會想辦法通過各個維度把這些音樂整合起來。用戶搜各種關鍵字,能在我這里搜索出相應用戶分享出來的歌曲,比如跑步、咖啡、無聊,都能搜出對應的歌,就是說要把用戶分享歌結構化。”
目前已經有一些微博上的音樂人在產品里玩起來。實際上音樂人這塊在產品的未來里可能會承擔更重要的角色。有音樂愛好者、有音樂人、有互動的社區,這會讓人想起Soun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