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2015年被視為B2B市場發展元年,其背后PE、VC的身影隨處可見。
國外市場的現狀或許是我國市場發展的未來趨勢。資料顯示,美國硅谷創新項目中,大概有40%都是B2B項目,60%是B2C,而中國95%還是B2C,B2B項目很少。目前,尚未有明確盈利模式的服務型B2B仍處于“燒錢”鋪市場階段。既然仍在持續虧損,為何還能吸引資本不斷涌入?有人認為,B2B平臺目前在做的是用撮合交易來吸引流量,后期的物流和金融等增值服務是盈利的重點;也有投資人看來,B2B平臺單純靠燒錢是沒有未來的,其真正的價值在于最容易產生交易,交易流水就意味更貼近盈利。
就在B2C和O2O平臺塵戰正酣之時,一些為企業服務的B2B創業項目已迅速崛起。近日,《東方企業家》就此采訪了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資深投資總監胡唐駿。B2B市場規模比B2C要更大,但B2B由于對接的是企業,渠道下沉更深,前期成本、周期及決策流程等復雜因素難點重重,究竟是機遇還是泡沫?胡唐駿對此有著冷靜的觀察和思考。
《東方企業家》:針對企業服務的B2B項目在市場上相對比較冷門,為什么一開始大家都不做,而現在陸陸續續又都開始做了呢?
胡唐駿:之前來看,我覺得整個企業軟件行業成功發展起來的只有一個半。從搜索軟件開始,企業軟件真正做出來的只有ERP(企業資源計劃),我說它做起來了,是因為財務管理是剛需,并且金蝶和用友成功上市,進入了大家的視線;另外半個是企業郵箱,實際上它介于toC跟toB之間,雖然也是企業服務,但是跟傳統的企業軟件是完全不一樣的體系,收入和市場規模還沒完全體現,所以算半個。
實際上,在2006—2010年階段,B2B屬于冷市場,很多資本投入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當時的狀態產生,主要是由于在中國沒有這樣的大環境,公司內部會比較注重效率工具來降低員工成本,B2B軟件和服務沒有關注度,那時候基本都在投資旅游、電商。
后來,為什么這一塊又開始熱火了呢?包括戈壁從2011年底開始,正式投入這個市場,主要在于云計算的興起。云計算實際上產生的結果,一個是按需購買,第二個是初期不需要硬件投入,降低成本。
另外,從服務器端按需購買的方式,形成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種軟件服務的好處是沒有盜版。以微軟為例,在美國賣Office能賺錢。但是在國內就不太現實。而現在,我購買了付費版,沒有人破解得了,因為系統是從云端控制的。就算破解了前端的客戶端也好,應用也罷,是沒有意義的,還用不了后續的服務。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服務的項目有了可以發展的基礎。當下,互聯網+的驅動下,很多創業公司涌現出來,也是對企業服務項目發展的推動,就創業公司而言,會更加注重成本的把控,需要有效的溝通協作。這也就是為什么企業服務類項目會發展起來,從我理解上,B2B為什么變熱,是真正看到收入的增長。
《東方企業家》:以您的投資經驗來看,這些B2B項目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會迅速發展起來?
胡唐駿:這個點我自己也想過很多,以我投過的這些項目來看,我覺得核心的還是團隊。我所謂的團隊是指團隊的學習能力要強,不管是適應市場競爭,融資環境。從我投的這幾家公司來看,我認為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點,并發揮出來,就是所謂的揚長避短。
我選擇投資Teambition的時候,是考慮到這樣的一款項目協作工具可以切中很多公司痛點,但是一開始我也會擔心創始人齊俊元沒有企業服務的經驗,對于需求方是否能夠有足夠的理解,用比較年輕的狀態去和這些大公司溝通銷售、談判業務,但是他的學習能力很強,能夠找到他自己最主要的目標受眾,在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下,最后用戶越積越多,產品的口碑也出來。
對于創業來講,無論是什么樣的項目,都要對自己有一個評估,從自己擅長的角度切入,發揮特色,當然,如果已經有人用和你一樣的打法做很久了,你再去復制他,是超不過的,這時候還需要創新意識,尤其是在營銷方面。
《東方企業家》:如何評估一個為企業服務的項目做得是否成功?它們的難點在于哪里?
胡唐駿:看它產生多大的價值。我們會從本身出發,我們自己愿不愿意用,這是一個初級入門的價值;下一階段是付費意愿,如果這個軟件要收費使用,我們還愿不愿意用?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相信,那么就不太可能得到持續的支持。當然,我們只代表一種類型的用戶,接下來還會做全面評估。
有價值不一定等同于收入和利潤,現在的軟件可替代性很強,還要看它的用戶認可度。對于B2B行業,固然可以參考美國的市場形態,但是畢竟沒有數據統計可以依賴,只有看到市場的可取之處,挖掘市場需求,一步步把用戶培育起來,才會穩定發展,教育市場需要一個過程,進入企業當中去,正是難點所在,但是企業用戶相對來說,忠誠度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