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半壁江山”,是人們對作文的形象比喻。可見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有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提起筆就抓耳撓腮,筆桿似有千斤重,半天寫不出一個字。真是教師感到棘手“怕”教,學生感到苦惱“怕”寫啊!如何讓學生從苦惱中擺脫出來,變”怕“寫為”樂“寫呢?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開拓學生的生活面,提供學生鍛煉的機會,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深入生活,喚起學生寫作的興趣
語文老師都知道,要提高學生作文能力,首先有賴于學生寫作興趣的勃發。在多年的作文教學探索中,我體會到小學生作文的興趣來自生活和鍛煉,生活愈是豐富多彩,學生寫作文的欲望就愈強烈,鍛煉的機會越多,害怕作文的心理就越少。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于是,我經常帶領學生深入生活,看那迂回曲折的公路,綿延無盡的羊腸小道,奔流不息的江河,河邊戲水的群鴨,花叢戀蕊的蝴蝶……通過對大自然的直接接觸,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內容,也積累了活生生的素材。然后我再鼓勵他們自由命題,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寫下來。學生有了命題的自由,激發了寫作興趣,在愉快的作文環境中,開啟了自己生活積累的倉庫,文思泉涌,一吐為快。從而也讓學生明白作文不是靠華麗的詞藻堆砌,也不是靠重大的或離奇的故事編造。作文不過是用簡潔通順的語言寫自己熟悉的生活、事情,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學生在寫作中體驗到了努力和成功的喜悅,對作文的寫作興趣也越來越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體會到自己的勞動的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二、開拓生活面,豐富學生寫作的內容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生的生活越豐富,寫作的內容就越充實……”有了豐富的生活,才有豐富的形象思維,豐滿的情感。為了開拓學生生活面,豐富學生作文的內容,我努力開發學生“三個生活”:一是“自然生活”。即學生每天有意無意接觸到的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二是“組織生活”。即少先隊員組織和教師組織的集體和個人活動;三是“間接生活”。即從課外閱讀中獲得的生活知識。
在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提煉學生的“自然生活”。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和知識水平低,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缺乏分析、思考、鑒別的能力。我就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提煉“自然生活”。在批閱學生日記、作文發現有新意的內容時,不管其寫作技巧上有何缺陷,便提出來評析予以肯定。如一位學生在日記里寫到《新開的超市》。我花了一節課時間進行了細致的修改批閱,給予充分肯定。這篇日記抓住城鄉經濟發展的新形式,反映了超市為顧客營造了舒適、快捷、安全的購物環境,對人民生活需求有著重大作用,是表現生活新意的好題材。通過評析,學生的“現身”說法——談成功的體會,學生獲得啟發,懂得了怎樣來選取“自然生活”中的好材料。
為了使學生的作文充滿真情實感,在作文教學中,我還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創設情境性的命題能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恰當地把學生作文的目光引向豐富多彩的生活,引向廣闊的空間,觸發學生的語言表達動機,使學生進入作文的最佳境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比如: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了,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了包粽子比賽,學生快樂得像過年似的,玩得十分開心。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們獲得了具體感受,然后讓他們寫《快樂的節日》或《包粽子比賽》,他們自然興致勃勃地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了。又如寫《到朋友家做客》我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請同學們以主人或客人的身份,表演到朋友家做客的情境。有了一個表達的情境,學生自然有話要說,寫起文章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在教學活動中我還重視引導和豐富學生的另外兩個生活面——“組織生活”和“間接生活”。
有的學校為了應付畢業考試,加重課堂教學比重,不重視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而我卻是更多地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到農村體驗生活,到工廠參觀考察,到鄉鎮進行環保調查。在這些生活實踐中,學生會用聰穎的睿眼去透視生活光圈中最為欣喜的或深惡痛絕的;最富情致的或令人傷感的;最有社會意義的或違背情理的典型材料。多彩的活動,活躍了學生的生活,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學生作文的材料。這樣,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有內容、有個性。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因此,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我還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摘抄好詞佳句,成語格言,分類整理精彩片段。“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通過閱讀,一方面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另一方面開拓學生寫作思路,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
鼓勵為主,體驗寫作成功的喜悅。
作文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小學生年齡尚小,他們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畢竟還處在幼稚的階段,對他們學習作文的過程中特別需要老師的理解、幫助和鼓勵。根據這些特點,在評價小學生習作的時候,我們要用童心去感知,去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用得好的一個詞語都給予充分的肯定,給予較高的分數,讓學生體驗自己成功的喜悅,激發對生活,對周圍世界的熱情和感受力。
為此,我根據教學大綱中的要求,凡基本能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作文,都給予高分進行鼓勵。同時結合眉批、總評肯定其優點,指出不足之處,使學生在看到自己成績的同時能夠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與此同時對優秀作品進行朗讀點評、張貼或推薦報刊發表等形式,給予鼓勵。對那些作文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更加有信心地寫作,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作文能力。
以上是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的管窺之見。在作文教學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小學生快樂作文,提高寫作能力,寫出好的作文。語文教學成在作文,敗在作文。讓我們擺脫傳統作文教學指導的條條框框,不斷的實踐、探索、創新,讓孩子張揚個性,讓孩子求異創新,讓快樂與作文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