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薇
【摘要】教材是課標要求的具體化,教材為課標的實現提供了情境和例證素材,更加直觀化。教材是手段,是課標和教學之間聯系的紐帶。不論哪個版本的教材,最終都是為了實現課標對教學的要求。因此,必須認真地學習課程標準,認真地領悟課程標準,并用它去指導我們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課程標準;教材處理
課程標準的核心是“課程目標”,其“內容標準”不是硬性地羅列學生學習的具體內容,而是以這些知識反映和支持課程目標。因此,同樣依據一個課程標準所編寫出來的不同版本的教材,才會差別很大。許多教師面對多元化的新教材,往往感到“心中無數”,不知道應當如何處理教材內容才是合適的。他們往往事無巨細、只要是課本上的知識點便“滴水不漏”地加以講授的處理方式,這嚴重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大大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反映出在一部分教師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壟斷地位,他們是在繼續典型的“教教材”,而決不是在“用教材”。本文就在課標指引下如何使用教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要明確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
《綱要》第六條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第十二條指出: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既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又可以檢驗課程標準的合理性。“課程標準”是教學實施者進行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唯一根據,各種版本的教材則只是具體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內容的主要文本課程資源之一。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一標多本”下的教材,取“為我所用”的態度,樹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靈活、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從“教教材”向 “用教材教” 轉變。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利用課程標準提供的彈性空間,圍繞模塊特定的內容,將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經驗、相關社會生活的新變化、相關史學研究新成果等進行整合,即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意識的開發、改造、豐富和完善,使之更好的體現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真正成為學生賴以拓展思維并實現超越的堅實平臺。
標準是我們實施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文件”,我們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要對學生進行哪些能力的培養、進行哪些方面的價值觀培養、情感教育等,都在課標中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教材是課標要求的具體化,教材為課標的實現提供了情境和例證素材,更加直觀化。我們所有的教材也好,教參也好,都是圍繞課標來編寫的。教材是手段,是課標和教學之間聯系的紐帶。不論哪個版本的教材,最終都是為了實現課標對教學的要求。因此,必須認真地學習課程標準,認真地領悟課程標準,并用它去指導我們的教學活動。
二、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依據學情正確處理教材
義務教育的課程標準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也就是說課程標準只是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個基本性的要求。在處理教材時,要依據標準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用教材教,如果教材不能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對教材進行取舍、整合,也可以增補。也就是說教師應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應該以新課程標準為出發點,深刻而準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實質和內涵,在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和教學理念方面要進行根本的改變,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科學素養的提高。
在現實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對課程標準知之甚少,甚至沒有通讀過課標。結果在課堂教學中就教材講教材,一切圍著教材轉,唯教材馬首是瞻的習慣和傳統根深蒂固。思維上跳不出教材的局限,教材成為了鎖住手腳的鐐銬。不能站在課標要求的高度去把握教材,統領駕馭教學過程,刻板的講授教材,在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內容的處理上疲于應付,手忙腳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認真研究課標,大膽使用教材,這樣,才能輕松自如的駕馭教材和課堂,實現課標的要求。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師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時,還要避免“去教材化”傾向。“去教材化”表現為一些教師認為教材是可有可無的教學資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過去的“以本為本”改為完全脫離教材,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上根本不用教材,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書本都始終沒打開過。凡此種種,實際上是浪費了最主要的教學資源——教材,依靠教材而不依賴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脫離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課堂才能充滿靈動和張力。
三、要正確處理好教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學生“創新思維”的關系
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老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過程。因此,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教材所呈現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特征,不可能包含所有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教學是一個認識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然要通過自己獨立性的思維活動才能實現其學習過程,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學習的真正價值。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所用的形式和方法及所表現出來的思維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樣,肯定具有個體的差異性。因此,我們不可能用教材所呈現的同一模式來要求學生,而應采用開放性的形式來處理教材,為學生提供探索和嘗試成功的機會。
當然,課標應該是制定教材和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而不是教學形式。有句話說得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何運用好手中的教材,一定要選取適合教師自己的教學方法,選取適合自己學生的學習方式。
總之,教師必須要有課標意識,要對“課程標準”的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與把握,認識到教材是手段,是課標和教學之間聯系的紐帶,在處理教學內容時就能“心中有數”、做到避免“教教材”的同時避免“去教材化”傾向,采用開放性的形式來處理教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材料。
參考文獻:
[1]廖克槐著:《解析課標區地理高考試題與課標、教材的關系》,《當代教育論壇》,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