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要】近年來內部審計發展迅速,凸顯了其在絕大多數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內部審計部門不再是普通的后勤檢查小組,而是企業的一個重要的職能部門。內部審計更加注重的是專業化和客觀化,對此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相關問題,并提出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問題
引言
現代審計的發展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企業內部審計則是現代審計發展的新領域。企業內部控制對公司及其利益相關方規避風險、應對挑戰和走向成功具有關鍵意義。為了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管理當局出具遵循內部控制框架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同時需要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進行審計。內部審計是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內部控制實施專門的審計程序,對特定日期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此時,現代審計也全面走進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審計并重的新時代。
一、內部審計的概述
從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關注的目的和程度看,西方學者認為內部審計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業務,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財務報表審計中的內部控制評價階段;內部控制審核階段;內部審計階段。這三個階段的劃分是內部審計的基本發展脈絡。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內部控制評價的發展歷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認為:在企業內部通過有效方式有效改善組織獨立的運營,客觀真實的提供保證活動與咨詢服務,積極增加組織價值和實現企業價值增值是企業內部審計的新的概念完善。內部審計以系統化、專業化的方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和投資行為做系統的財務分析、詳實的風險評估與預測、同時有效對經營的風險等進行治理、控制及防范的整體過程。與外部審計相比,內部審計風險具有持久性。內部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并且貫穿于審計項目的準備、實施、報告等各個階段。外部審計當審計項目完成并整理歸檔后,即告結束。而內部審計仍要開展后續工作,對被審計部門執行審計意見或決定的情況進行后續審計,督促被審計部門及時糾正錯誤。
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由內審機構設置不當引發的風險
審計署在《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2003年)第三條中明確指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必須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可見,獨立設置內審機構并沒有作為必要條件列入《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 內部審計機構要想真正發揮監督作用,保持其高地位性和高獨立性是非常必要的。但實際上,內審機構在設置時就在獨立性方面呈現出了明顯的弱化。例如,有的單位不設置內審機構,只在財會部門中設內審崗位,由會計人員兼任內審工作;有的內審機構是設置了,但不獨立,和監察部門合署辦公等等。因此,內審機構的獨立性和內審人員的自主性無法保證是審計風險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內部審計法規體系及管理制度不健全
簡單地講,內部控制評價的目標就是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從根本上講是依據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來判定的。鑒于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程度的局限性,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斷在現實情況下沒有選擇從結果理性的角度直接評價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情況,而是從過程理性的角度出發判斷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用。應該積極主動提供咨詢服務,就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經營目標的確立、經營方式的選擇、管理理念的確定、管理措施的實行等方面為管理層提供有益的建設性意見,與確認服務一道為組織增加價值。
(三)審計方法落后且經營管理者對審計認識不足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組織中,工作人員清一色是會計出身的,他們中有正規學歷并經過相應工作實踐的人很少,大多數是在舊的財會制度下通過多年的會計工作實踐,通過職稱崗位培訓出來的。他們具有會計的實踐經驗,對加工對外會計報表的工作駕輕就熟,但是對國有企業自身很需要運用的管理會計以及控制理論與實踐、風險管理、經濟預警等方面,還是顯得很不夠,其知識結構與國有企業發展的需要相距甚遠。我國目前的內部審計還主要停留在以財務活動為內容,通過對會計憑證、賬冊、報表的審核檢查,財產物資的核實,債權債務的查證,來確定財務報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揭示錯誤和弊端。對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對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的探索與發展嚴重滯后,這不僅不能滿足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嚴重制約了我國內部審計的長足發展。既制約了內部審計評價功能的作用領域,又不利于內部審計的功能向咨詢方向發展。
三、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問題的防范及控制的幾點建議
(一)改進內部審計組織模式,選擇合理的內部審計的組織模式
內部審計師需要對內部審計部門在開展風險管理時候發貨的作用,得到國有企業管理層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審計委員會下面應該設立一個審計辦公室,審計辦公室可以按照分公司的具體實際情況,在一個中心城市里面設置一個審計機構。這樣,使內部審計組織機構有利于內部審計參與公司治理和高層決策。內部審計部門是監事會一個常設的機構,為監事會開展日常工作提供了足夠的人力,使得監事會在過去那種人力不足的問題。這種內部審計的組織模式使得國有企業的監事會和內部審計能夠有一個更合理和科學的分工,這樣內部審計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為監事會影響國有企業高層決策帶來必要的依據,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向國有企業董事會直接進行報告,使得過去多頭匯報的局面得到扭轉。
(二)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和溝通能力,加強內部審計隊伍建設
內部審計部門要想更加有效地加入到風險管理里面,必須要盡快的培養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質的內部審計人才。由于國有企業的發展需要,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要對內部審計標準以及風險管理方法特別的熟悉,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戰略以及日常的生產運作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需要對國有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的變化,國家宏觀政策的走向,整個行業具有的特征和發展方向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還必須要加強對業務知識的學習,不斷增強自身的溝通能力。值得關注的是,其內部審計人員需要特別注重溝通這個環節,并要積極做好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宣傳工作,要虛心的聽取和研究被審計單位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準確的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
(三)明確內部審計在國有企業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角色定位
現如今,國有企業風險管理成為企業必不可少的一項總要且復雜的工程,是由于國有企業風險存在于國有企業管理中的各種環節階段中。內部審計具有對國有企業風險管理的審查能力,為了使國有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的風險降到最低,內部審計不僅僅需要參與到國有企業的風險管理中去,并且還要把風險的控制與審查功能放入對國有企業經營的全部過程中。結合理論的分析,可知在審計計劃階段,國有企業在擴大規模的時也必須要面對資金不足的困境和對外部融資過度依賴,國有企業的管理人才非常缺乏,競爭對手實力不斷增強等風險。
結論
通過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概念框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了內部審計理論體系,為內部審計的實務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明確內部審計的目標是對企業與財務報告有關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意見,如果存在重大缺陷,則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是無效的,此時必須取得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證據。
參考文獻:
[1]姚莉.論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風險與防范[J].經營管理者,2013,16:188-186.
[2]王兵,鮑國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實踐與發展經驗[J].審計研究,2013,02:76-81.
[3]李曼.高管態度、政府監管與內部審計——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J].審計研究,2014,02: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