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
摘 要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從古至今,先人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不但傳承了歷史的精華,并且不斷地使其豐富。特別是民族舞蹈這樣的特殊文化形態,雖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環境,其舞蹈的表達形式也是迥然不同,但是各民族的舞蹈都遺存了原生態文化這一共同特征,這對民族舞蹈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本文就區域性民族舞蹈遺存的原生態文化特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理解。
關鍵詞 區域性 民族舞蹈 原生態文化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在漫漫歲月長河中積淀了豐厚的文化資源,成就了今日的56個民族。各民族因生存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等的差異,或許在語言、習俗、認知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其中在舞蹈方面,他們的姿體和形態,韻律和風格等各種形式內容無不表達了他們民族的特色。在現代文明的強大沖擊下,仍可在民族舞蹈中察覺和領悟到原生態文化的特征,這充分證明了區域生態環境對民族舞蹈發展的深刻影響。因此,分析和研究區域性民族舞蹈中遺存的原生態文化能間接地了解一個民族舞蹈發展的動態過程,以便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和創新舞蹈靈感,創作出更具震撼的舞蹈藝術作品。
一、原生態文化的含義
原生態文化涉及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涉及到民族學、社會學等,因此,不同領域的學者對于原生態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從字面上的來看,其文化具有一定的生態性,也因這樣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如此的文化,其兩者是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這樣一種和諧生存發展的狀態。換言之,原生態的文化基本上屬于一切自然狀態下生存下來的文化都屬于原生態文化。
二、原生態文化在區域性民族舞蹈中的體現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分散居住在中國的各個區域,隨著人口的流動,逐漸形成了少數民族聚居地,比如,廣西壯族,寧夏回族,新疆維吾爾族等,不同區域的民族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語言等,因此,他們的舞蹈也帶有濃烈的自個民族特色。然而區域性民族舞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其舞蹈中遺存了原生態文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域性民族舞蹈留存歷史的痕跡
區域性舞蹈流傳在民間,不會隨著一個朝代的沒落而消失,反而在時間的積淀中愈發豐富,傳承發展至今,見證了中國的興衰成長。最原始的舞蹈并不像現在一樣,冥思苦想地去創作舞蹈藝術作品,而更多是祖先們用肢體的舞動來表達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抑或是情感的傳達,愉悅他人。長此以往,便會成為一種習慣,演變成今天的民族舞蹈。生存環境的不同,使得民族舞蹈具有區域性。這些舞蹈中還夾雜著歷史的影子,或多或少地展現了先人生活的歷史情景。
(二)區域性民族舞蹈留存原始的氣息
勤勞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性耕作于田間,狩獵于林中,女性紡紗織布,堅定的信仰,虔誠的祈禱,情感的表達,這些都是先人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區域性民族舞蹈中,其單純、質樸的舞姿,鮮明簡單的節奏,激情與歡樂并存,這種種都透露出原始的氣息,與原始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換言之,區域性民族舞蹈留存古代的原始性。
(三)區域性民族舞蹈留存生命的意識
生存和繁衍是人類永恒不變的話題,因古代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得生命的意識深根于先人的腦中,只有努力的繁衍后代,延續生命才能不斷壯大自己的家族。這種意識也被舞蹈賦予了生命,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更是直白地運用特殊的道具和夸張豪放的動作展現繁衍的過程,表達后代生生不息的愿望。例如怒族的《找情人舞》、《追趕舞》、《對看舞》、《接親舞》等等的婚禮舞形式。說明了在文化的創作以及追求審美的過程中,人類的情感在慢慢的進化,日益豐富,為今日的文明社會奠定了堅定的基石。
(四)區域性民族舞蹈留存集體的意識
在古代,獨居的個人生活難以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先人們都以群居的形式來相互幫助,互相扶持,共同對抗外界的侵害。也因此,群居的日常生產、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舞蹈多數是以集體群舞的形式出現。這是在某種特殊環境中,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現代的區域性民族舞蹈同樣有群舞的方式,其中帶有濃重的集體情感,團結意識。比如傈僳族的集體圓圈舞,男女老少圍成一個圓圈,舞步按照圓圈的形狀來行進,一邊奏樂一邊舞蹈,這充分地體現了民族舞蹈仍然存有民族集體的意識。
三、總結
綜上所述,原生態舞蹈經過時間的沖刷,沖去了糟粕,留下的必是精華,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原生態文化在區域性民族舞蹈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這樣的結合更具民族特色,是文明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舞蹈藝術的珍寶。原生態民族舞蹈貼近生活,讓人倍感親切,此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徐杰舜.何謂“原生態文化”[N].浙江在線-浙江日報,2010-08-23.
[2]劉冰清,韋小鵬,徐桂蘭,徐杰舜.原生態文化研究綜述[J].走進原生態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06).
[3]李堅.區域性民族舞蹈遺存的原生態文化特征[J].學術探究,2010,10(05).
[4]張琳.中國區域性少數民族民俗舞蹈研究[J].藝術科技,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