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一個小女孩下巴上長了一顆紅痦子,害怕被別人嘲笑,總是不敢抬頭。時間久了,女孩失去了自信,變得抑郁寡歡。一天,媽媽帶女孩來到一家花店,買了一朵鮮花插在她頭上,問服務員:“我女兒漂亮嗎?”“漂亮呀!簡直就是小仙女。”接著,媽媽又帶著她乘坐公交車,去飯店吃飯,所有見到小女孩的人夸她漂亮,女孩不再低頭了。回到家,小女孩顧不得勞累,急忙跑到鏡子前,想好好看看插著鮮花的自己到底有多漂亮。可是她發現自己頭上根本沒有鮮花。媽媽說:“剛走出花店時,你頭上的鮮花就被風刮走了。”“啊?”小女孩更加驚異起來。她不明白,自己頭上已經沒有鮮花了,那些人為什么還要贊美自己漂亮呢?媽媽說:“大家贊美你漂亮,并不是你的外表和修飾,而是你抬頭走路時自信的風采。”從此,小女孩找回了自信,再也不低頭走路了……
自信使小姑娘變得美麗,她擺脫了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抑郁寡歡”。那朵鮮花喚醒了小姑娘心中“沉睡的自信”。花店服務員、公交車上的乘客、飯店的客人由衷地賞識,幫助小姑娘徹底驅散了瘋長在心靈上的“自卑荒草”。小姑娘的媽媽深諳教育真諦,借助看似再自然不過的一次母女外出活動,就輕松地幫助女兒重拾自信,走出自卑。其實,每一位育人者都應從這個教育案例中受到啟示和警醒——自信綻放才讓教育更美麗!
溫暖呵護,相機激勵,幫每個孩子重拾自信,育人者的“施教自信”才會美如一道道景致。就如故事中的小姑娘一樣,幫助她走出自卑的關鍵因素不是恰到好處的教育方式、也不是稍縱即逝的教育時機、更不是極具感染效果的施教氛圍,而是像故事中的媽媽一樣擁有強烈的“施教自信”。一是有清晰的“判斷自信”,育人者清楚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格外尊重他們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施教前的判斷都是經歷過細致觀察、全面了解、細致對比、綜合分析等不同的熟悉過程的,不僅已經充分掌握了消極生成的不同原因,也已經摸清潛在的積極傾向,這樣的自信才會保證自己的施教活動有的放矢。二是有正向的“激勵自信”,育人者清楚每個孩子需要的欣賞方式,可以有效引導他們興致高漲地參與其中,可能預設的活動并不是特別新潮,僅僅是他們感興趣、有優勢的事情,可能鼓勵的做法也不是特別復雜,有時不過是一句話、一個微笑,可因為針對性強,讓他們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下悄悄地恢復自信。
營造情境,同步欣賞,幫每個孩子重建自信,育人者的“協調自信”才會美如一道道風景。故事中的小姑娘重拾自信的經歷不是孤立的,須要育人者在施教情境上下足功夫,對于施教過程中預設的、生成的各種狀況具備強烈的“協調自信”,可以完全自如地進行無痕把控。一是自我協調應該做到“特別自然”,施教過程中自己的參與情緒、評價方式、反應狀態等各種表現都應契合特定的育人情境,又必須符合自己平時的狀況,讓學生絲毫也感覺不到其中的“表演成分”,這時的“肯定”“贊賞”等評價對于他們才會具備“線性的感染力”,才會把他們不斷獲取的“自信心”堆積起來。二是過程協調應該做好“格外一致”,施教中人物之間的互動、不同狀況的生成、各種評價的出現等各種過程變化都應協調在自己可控的范圍內,每一個變化都是有針對性的而不是隨意的,同步欣賞的效力才會不斷蔓延,讓學生受到有效激勵和推動的同時,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欣賞體驗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真誠的而不是被敷衍的。
自我欣賞,自主綻放,幫每個孩子重現自信,育人者的“引導自信”才會美如一道道景觀。育人者應該清楚自信只有建立在孩子自我欣賞的基礎上才會是完整的、持久的,因此必須不斷優化自身的引導模式,嘗試拓展各種內在的欣賞渠道,不斷豐富自我欣賞線路。一是正面引導應“格外自如”,面對身陷自卑泥潭的孩子,育人者應該具備即時判斷能力,或肯定,或夸獎,或指導,正面的激勵雖然因人而異,卻都可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讓他們及時變換視角認識自我、肯定自我。二是逆向引導應“十分穩妥”,正面的激勵對有的孩子毫無作用,須要借助委婉的否定、生硬的挖苦、冷冽的批評等反向方式去刺激、去喚醒,讓他們學會從不同視角欣賞自我。育人者此時應格外謹慎,不僅應清楚孩子的具體狀況,更應熟悉過去對其施教的各種情況,提前征求家長和其他教師的意見建議。
自信綻放才讓教育更美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從容地欣賞他人,可以自信地珍視自己,隨時與人分享“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麗和快樂,這樣的教育自然會芬芳宜人、絢麗奪目。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實驗小學)